生態補水助力京杭大運河生態恢復-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18 10:16:49
來源:新華網

生態補水助力京杭大運河生態恢復

字體:

京杭大運河,南起浙江杭州,北抵首都北京,一路流經江南水鄉、齊魯大地、燕趙沃野。大運河,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河流,還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漕運文化、非遺文化、戲曲文化、美食文化等,既是中國古代舉足輕重的漕運通道和經濟命脈,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紐帶。

資料圖片:遊船駛過大運河京冀交界處楊洼閘(2022年6月24日攝)

從遺址公園、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到古建築、古村鎮、古技藝,再到博物館、圖書館、劇院,不管是曾經散落在大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産,還是城市發展中新建的文化設施,均是在蜿蜒不絕、承載了千年歷史的大運河基礎上才得以建立。因此,只有加快改善河道水資源條件、完善防洪排澇保障功能、促進岸線保護、強化大運河管護,才能使得依託運河文化催生出的多種文旅商業形態穩固,從而推動區域發展。

資料圖片:市民在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的京杭大運河上進行賽艇比賽

大運河除了承載厚重而又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之外,也在繼續發揮着運輸功能。流動的水,是京杭大運河的生命之本,進行生態補水有助於京杭大運河更快實現生態恢復。

為改善運河黃河以北河段水資源短缺、斷流狀態,進行生態補水成為恢復河流健康的關鍵之舉。生態補水,要統籌考慮流域內外各類水源、科學調度水利工程,通過借水調水,達到增水有水的目標。從而有效解決水資源開發利用過度、河流斷流、湖泊萎縮、地下水超採嚴重,甚而引發的水生生物物種減少、地面沉降等問題。

生態補水的原理在於一方面邊流動邊下滲,有效實現地下回補水;另一方面,沿線可引水灌溉,減少開采地下水,緩解用水壓力,更能促進地下水水位的回升。生態補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嚴格執行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健全節水制度,推廣節水技術,優化産業結構,推動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才能從長遠意義上真正保護好京杭大運河。

2023年,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任務啟動早、時間長,累計補水9.26億立方米,置換了沿線94.2萬畝耕地地下水灌溉用水。這次補水工作通過優化配置調度南水北調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京津冀魯四省市本地水、引黃水、引灤水、再生水等水源,在2022年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綜合效益,持續推進華北地區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和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助力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生態補水是保護治理河湖的重要舉措,應以保護生態為重要目標,長期堅持、科學推進,助力大運河生態加速恢復。與此同時,更要強化涵閘處理,完成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高加固、險工整治等建設,多措並舉,建立長期有效機制,從根本意義上保護好大運河。

審核專家:屠強 海洋出版社副編審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滿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