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航太技術創新國際會議在滬開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15 18:10:34
來源:新華網

第十屆航太技術創新國際會議在滬開幕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15日電 14日,第十屆航太技術創新國際會議在上海舉行。本屆大會以“航太向未來”為主題,設置一個主論壇和五個分論壇,邀請了來自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航太領域的專家與我國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300余人,共同探討航太技術的突破與創新,展示航太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前沿的航太技術。

會上,與會專家介紹了行星探測方向的研究進展,地外生命痕跡探尋研究的情況,巨型星座的發展動態和應用情況,太陽探測日地L5的探測規劃,國際月球科研站總體布局和任務規劃,覓音計劃任務概念,人工智慧技術在航太領域的應用,打造地月生態圈發展的八大理念,探索月球溶洞的有關設想等。

此外,會上還揭曉了2023年宇航領域“最美科技工作者”獲獎名單。洪剛、賈賀、劉志哲、王南、王曉波、葉春茂、鄭大勇(按姓氏拼音排序)7人榮獲此稱號。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張宏俊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太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為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劉付成介紹,行星際探測飛行對應更大的時間和空間跨度,以木星係及更遠的太陽係邊際探測任務為例,飛行時間達到10-30年,飛行距離達到100倍日地距離,通信延時以小時計,在如此大的時間和空間跨度下,探測器應減少對地面的依賴,具備全自主生存能力,而自主導航是保持正確飛行路線和飛行姿態控制的前提。因為,在行星際空間中,必須準確知道探測器自身的位置和目標的位置,才能為探測器規劃出正確路線飛行,並計算姿態指向,實現巡航飛行的同時,完成對行星科學探測和對地球通信等任務。

陳佔勝在主旨報告中説,巨型星座的飛速發展和高品質服務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變革,但也提出了新的研究命題:面對近地空間頻率、軌道資源稀缺,如何做好“太空治理”?巨型星座衛星的失效將為近地空間利用帶來災難性威脅,如何保障“太空安全”?巨型星座的大量部署對人類深空觀測、電磁環境等或將産生負面影響,如何降低“太空污染”等問題都值得思考。他呼吁世界各國應在合理利用近地空間、維護近地空間安全上攜手共進,共建地球美好家園。

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董瑤海介紹,我國在現有風雲衛星觀測係統基礎上,已經在謀劃未來第三代風雲衛星的宏偉藍圖。第三代風雲衛星觀測係統將以體係效能型智慧氣象觀測體係和高效益風雲生態係統為主要標誌,以服務我國氣象事業高品質發展、防災減災和全球戰略為根本初衷。

為什麼會想到利用月球上的熔岩管道洞穴來建立月球科研基地?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張崇峰介紹,與地球相比,月球幾乎沒有大氣層,隨之帶來的巨大晝夜溫差、高強度的宇宙輻射以及微隕石的撞擊等,都會給人類在月面建立長期科研基地帶來安全隱患。而熔洞內部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相比月球表面高低溫變化的極端環境,熔洞內部相對恒溫;可以説,月球熔洞天然提供了輻射、隕石撞擊、月塵等防護。

方成介紹,由南京大學、中國氣象局、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提出的“羲和二號”日地L5太陽探測工程,初步計劃于2026年發射升空,國際首次將一顆人造探測器發射至日地L5點,開啟我國太陽立體探測時代。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太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作為支援單位,由國際宇航科學院、中國宇航學會、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共同主辦,是國際宇航科學院在中國主辦的唯一的國際學術會議。

【糾錯】 【責任編輯:滿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