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中國電腦大會(CNCC2023)將于2023年10月26日-28日在瀋陽舉行。作為學術、技術、産業、教育各界在計算領域共同探討交流的年度盛會,CNCC的影響力逐年遞增。
據介紹,2023年CNCC緊扣時代發展脈絡,以“發展數字基礎設施,支撐數字中國建設”為主題,共設19場特邀報告、3場大會論壇、129場技術論壇和豐富的特色活動及展覽。屆時將聚集國內外專業人才,為參會者呈上一場精彩而宏大的電腦盛宴。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CNCC已成為我國電腦學術與技術産業各領域廣泛交流的平臺。今年大會的亮點是什麼?相比往屆大會有什麼新變化?大會演講者與大會論壇安排如何?……圍繞相關問題,CNCC2023大會主席孫凝暉和CNCC2023程式委員會主席史元春接受了新華網採訪。
加速電腦應用産業化進程,推動我國數字化轉型均衡發展。
新華網:請問今年CNCC的亮點是什麼?為什麼選在瀋陽舉辦本次大會?
孫凝暉:今年是CNCC舉辦的第二十年,本屆大會的規模將是前所未有的。屆時,圖靈獎獲得者、多位兩院院士、國內外頂尖學者、知名企業家等都將親臨大會,同時,ACM、IEEE CS、IPSJ、KIISE等國際合作學會代表及一線企業家也將應邀擔任演講嘉賓在大會上進行發言。
值得一提的是,“産業化”是今年大會的一大亮點,我們邀請到了醫療、農業、藝術、心理等領域的專家參與電腦大會,希望能夠借此推動各産業共同的“數字化”進程,從而促進中國數字經濟的整體發展。
關于為什麼在瀋陽舉辦,瀋陽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東北區域中心城市,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老工業基地的數字化轉型成為一條必然道路。數字經濟對地區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們曾在北京、深圳、貴陽舉辦CNCC大會,此次選在瀋陽舉辦,一方面是希望能夠借助會議推動地區間數字經濟發展平衡;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本次活動,促進東北地區的重工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産業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動能。
新華網:您提到今年大會的一大特點是“産業化”,您如何看待這一變化?
孫凝暉: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數字産業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動能。我們提倡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農業、工業、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如上所述,大會選在瀋陽舉辦,是對工業數字産業化轉型的重視。工業、農業機械的數字化,是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點領域,我們要加快創新應用,緊緊立足于國家發展需求,著重探討實體工農業機械與電腦技術的結合,圍繞瓶頸問題去重點突破。此外,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數字産業化也是本屆大會重點關注的話題。
擴大會議參與范圍和影響力,促進産學研各領域交流合作。
新華網:請介紹一下大會的主要演講者與大會論壇安排。
史元春:今年CNCC的一個特點是各學科領域間的“交叉融合與創新”。為此,本次會議共設19個特邀報告,特邀報告演講者涵蓋了國內外電腦領域專業學者與企業家,其中包括2022 IEEE主席劉國瑞,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名譽教授James Landay,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喬紅,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等。我們還邀請到交叉領域特邀講者,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創始人、教授張維迎,復旦大學教授宋志堅等。
同時,還設立了3場大會論壇和129場技術論壇。從論壇主題來看,涉及人工智慧、網絡安全、計算+、軟件工程、教育、工業互聯網、人機交互、晶片、雲計算等,幾乎涵蓋到當前電腦領域的所有熱門方向;從論壇架構來看,有精品企業論壇、特色類論壇、學術類論壇和企業類論壇四種形式。整體而言,在頂層設計方面,我們盡力做到全覆蓋。希望能夠讓全社會對這次會議有更多期待。
特邀報告可以用四個關鍵詞來概括:現場報告、主題鮮明、學科交叉和産業化。
新華網:特邀報告今年已初具規模,請問您與組委會成員在邀約報告時有沒有一些感觸?
史元春:今年的大會特邀報告,緊緊圍繞我們“發展數字基礎設施,支撐數字中國建設”的主題,第一,採用全現場報告的形式,注重現場互動和學術交流;第二,我們在做到內容主題全覆蓋的基礎上,在嘉賓邀請方面做到盡可能邀請近五年內未做過大會特邀報告的全新面孔,團聚更多與會者參與到交流中;第三,我們邀請到農業、醫療和經濟方面的專家,緊緊圍繞“數字中國”戰略,探討電腦技術與更多領域的交叉結合;第四,電腦技術是社會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推進劑,今年由企業專家擔任主席的論壇達到24個,另有CTO峰會聚集企業高層與技術領軍人物共同探討電腦技術在産業應用方面的作用。整體可以用四個關鍵詞來概括:現場報告、主題鮮明、學科交叉和産業化。
也希望通過豐富的特邀報告,促進産、學、研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科技前沿的探索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