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1日電 20日,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的“共用藍天實物編程邀請賽”于烏鎮互聯網之光博覽中心舉辦。作為2023年全國青少年資訊素養大賽賽事之一,該賽事邀請特教學生參賽,通過選用非電子螢幕的實物編程現場競技任務的方式,鼓勵特教學生與普校學生同臺競技、共同參與信息技術科技創新教育。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高品質教育體係的重要內容。本次該大賽的舉辦有何特別之處?比賽對特殊兒童的成長發展有何幫助?如何更好地支援特殊教育科技賽事?圍繞相關問題,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係副主任吳振華副教授于賽後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您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共用藍天 實物編程”全國青少年資訊素養大賽的背景和主題嗎?今年的主題有何特殊意義?
吳振華:數字化與智能技術是推動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如何向青少年提供數字化時代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核心素養,則是近些年全球教育改革關注的聚焦點。其中,電腦科學與編程教育,是青少年與兒童數字素養發展的主要載體與途徑之一。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教育品質日益提升,幫助殘疾兒童青少年都有人生出彩機會,讓殘疾兒童青少年和普通兒童青少年共同成長進步也受到更多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要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2022年,教育部等部門印發《“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推進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品質。”並提出“推進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進一步深度融合。”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電子學會牽頭組織以“共用藍天”為主題的實物編程全國青少年資訊素養大賽,為特教學生提供和普通學生同場競技、共同參與的資訊素養學習、實踐和競賽的平臺。通過切實行動,提高全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關注和支援,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在特殊教育領域的發展,也希望進一步激發特教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提升特教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特教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華網:請問特殊教育學生在這項賽事中的參與比例是多少?為確保比賽的公平性和適用性,組織者為特殊教育學生需求做了哪些安排?
吳振華:據了解,本次比賽中特教學生在總參賽選手中佔比30%。編程水準與普通學生持平且差距較小。這或許跟指導教師對特教學生進行了較細心的引導有一定關係。此外,絕大多數參加競賽的特教學生也很認真,對相關編程學習更投入、更專心,這也是其能獲得與普通學生不相上下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前特殊教育採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對身心障礙兒童進行正常化教育,實現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融合教育包含著可持續發展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思想,旨在使殘障兒童能夠在一個和諧的情境下增長知識,習得技能,健全人格並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本次“共用藍天”實物編程全國青少年資訊素養大賽,秉承融合教育的指導精神。在賽事的基本流程、比賽器材、評分規則等各方面都採取了普通學生和特教學生完全一致的方式,讓特教學生在和諧、平等、自然的環境和氛圍中參與比賽,享受比賽。同時,也考慮到特教學生可能的需求,在比賽過程中允許特教學生有家長或教師陪伴,為他們在比賽過程中提供一些必要的肢體活動和資訊交流方面的支援,但同時也規定了家長和教師不能參與比賽相關內容的指導或幹預,以保證比賽的公平和公正。
新華網:與其他類似賽事相比,全國青少年資訊素養大賽共用藍天實物編程有什麼特色?您認為參與這個賽事對特殊學生培養有何幫助?
吳振華:採用KUBO為代表的實體編程工具是本次賽事的一大特色。KUBO平臺是目前國內外使用比較廣泛的實體編程工具之一,它的設計比較完善,操作簡單直觀,極大地降低了編程學習的技術門檻,為青少年學習編程提供了一個科學、有效的工具平臺。通過讓更多的青少年接觸實體編程、了解實體編程,尤其是對于特教學生,使用經過科學設計可以提供無障礙學習平臺的編程工具,能夠增強他們學習編程的信心,為其今後進一步的編程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我認為本次賽事的舉辦非常有意義,能夠吸引社會大眾更多地關注特殊教育群體,更多的人會思考如何為特教兒童提供豐富多樣的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教育機會。以我本人為例,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對于國內外信息技術應用于特殊教育的發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對特教學生的編程教育有了很多直觀的、感性的認識,今後有可能,甚至會考慮針對如何促進特教學生的編程和人工智慧教育開展一些相關的研究和實踐。
新華網:到2025年,全國范圍內的高品質的特殊教育體係將初步建立。為實現這一目標,您認為社會和學校應該如何更好地支援特殊教育兒童參與類似的科技賽事,並在科技創新領域發展他們的潛力?
吳振華:實現高品質的特殊教育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努力的工作。各個行業都可以從自身出發,思考如何為特殊教育提供支援。我本人是一個大學教師,我覺得大學在支援特殊教育、促進特教兒童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舉例而言,我所在的上海師范大學在這方面開展了長期的探索,做了許多工作,並成為全國首批招收盲生的高校。學校採取了多方面措施,構建無障礙學習空間,為盲生提供了盡可能完善的學習條件。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係還和上海盲童學校開展合作,共同探索如何為視障兒童提供優質的STEM教育。這些都是高校在支援特殊教育方面的有益嘗試。
但相對而言,已有的工作距離“構建高品質的特殊教育支援體係”仍有差距。在今後,高校和資訊科技教育工作者應當更加關注特殊教育這個領域,可以和特殊教育領域的學者和教師開展更多的跨學科合作,為特教兒童開發有針對性的資訊科技課程,為特教一線的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培訓項目,從而為特教兒童充分發揮他們在資訊科技領域的潛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