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涵養着種類繁多的魚類資源。生物種類的增加,尤其是旗艦型、清潔型土著物種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綜合反映出長江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在不斷改善。長江江豚正是長江水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其身體非常敏感,對棲息環境和活動空間的要求都比較高,被稱為長江健康狀況的“晴雨表”,是折射長江生態環境變化的“風向標”。
長江宜昌江段,江豚逐浪嬉戲
江豚,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萬年,曾廣泛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幹流以及與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陽湖。但受航運、過度捕撈的影響,長江水域珍稀特有物種一度出現衰退,江豚的生存環境亮起了“紅燈”。為了加強對江豚的保護,從20世紀80年代起,科學家逐步探索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繁育三大保護策略。其中,就地保護重在採取措施為長江江豚野外繁衍營造良好生存空間;人工繁育主要通過科學研究為江豚保護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遷地保護,則是將長江江豚搬遷到人類活動較少,且生態環境與長江相似的水域,建立遷地保護區,幫助長江江豚實現種群擴增。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國首個長江豚類遷地保護區,保護區引進智能監控設備和無人機,在重點區域安裝水下攝像頭等智能設備,建立起巡護監控網絡,目前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繁衍、輸出遷地保護江豚逾百頭。
根據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的2022年全流域江豚科考,目前江豚種群數量為1249頭,與2017年的1012頭相比,實現止跌回升的歷史性轉折。
長江江豚生存狀況向好反映着長江保護的成效。近些年來,沿江省市和有關部門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施策、標本兼治,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治理,針對城鎮污水垃圾、化工污染、農業面源污染、船舶污染治理短板加快補齊。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長江經濟帶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為94.5%,比2015年上升27.5個百分點,長江水域生態功能恢復向好趨勢逐步顯現。
審核專家:屠強 海洋出版社副編審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