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3/ 26 17:26:39
來源:新華網

“典讚·2022 科普中國”揭曉盛典成功舉辦

字體:

  2023年3月26日,“典讚·2022科普中國”揭曉盛典特別節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合頻道CCTV-1播出,現場揭曉2022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學辟謠榜。特別節目由中國科協、科技部、全國總工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新華通訊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主辦,由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支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甘肅省流動科技館服務團隊等3個團隊和7名個人入選“2022年度十大科普人物”;《醫學的溫度》圖書等作品入選“2022年度十大科普作品”;“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明確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等事件入選“2022年度十大科普事件”;“吃素就不會得脂肪肝”等謠言入選“2022年度十大科學辟謠榜”。

“2022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合照

“2022年度十大科普作品”領獎人合照

  戚發軔、鄔賀銓、陳香美、袁亞湘等院士,以及中國科協專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徐立京,新華通訊社黨組成員、副社長趙承,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黨組成員、副&長王曉真,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鄒震,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兼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等出席活動。

  特別節目以“科普托起強國夢,十年砥礪鑄輝煌”為主題,突出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大科普成果;邀請中國石化、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銀行等央企代表講述科普歷程,穿插科技工作者合唱的《科學之歌—夢想的翅膀》、青年科普工作者演繹的《奔跑的青春》MV等精彩文藝節目。

  特別節目現場啟動2023年科普短視頻創作聯合行動,該活動由中國科協、中央網信辦和科技部聯合指導,科普中國、學習強國、中國科普網、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新華網、央視頻、光明網、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嗶哩嗶哩、網易、騰訊等14家媒體&&共同發起。

2023年科普短視頻創作聯合行動啟動儀式

  “典讚·科普中國”是由中國科協牽頭主辦的一項評選年度科普典型的活動盛事,創始於2015年,到今年已經連續舉辦八屆,通過盤點年度科普的人物、作品、事件和謠言,在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成為科普領域影響力最大、最具權威性的品牌活動之一。

  “典讚·2022科普中國”年度評選共有包括相關部委、央企、全國學會和省級科協等174家單位參與推薦,共計1213項參評項目,參與數量再創歷史新高。

“典讚·2022科普中國”年度榜單名單揭曉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

(根據首字筆畫排序)

01

甘肅省流動科技館服務團隊

團隊成員:楊樹奎、張興中、黃玉輝

推薦單位: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

團隊負責人楊樹奎,甘肅科技館資源管理部部長。團隊將優質科學教育資源送達甘肅省14個市州、86個縣區。十年來,爭取流動科技館展教資源31套,巡展453站,服務公眾1708.9萬人次。

02

龍樂豪

推薦單位:中國工程院一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師顧問。弘揚航天精神,傳播航天知識,履行社會責任,為航天科普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03

田小川

推薦單位: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席專家研究員。創作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國防科普活動和高收視率的節目,激勵廣大青年投身科技報國事業。

04

田艷濤

推薦單位:中國抗癌協會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主任醫師。長期致力醫學科普工作,圍繞老年人等群體開展多項科普活動;主編出版4部科普書籍,獲中華醫學會科普獎等多項獎勵。

05

馮強

推薦單位: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健中心副主任。結合自身科研成果,發表科普文章、開展科普講座,累計受眾逾1.7億人次。

06

西藏那曲市聶榮縣中學科普團隊

推薦單位: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

團隊負責人才吉,西藏那曲市聶榮縣中學校長。學校教師積極投身青少年科技輔導工作,給高原牧區的孩子們種下科技創新的種子,學生多次獲獎。

07

李保國科技興農專家團隊

團隊成員:郭素萍、齊國輝、張雪梅、賈志華

推薦單位: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

郭素萍研究員任隊長,組建“李保國科技興農專家團隊”,常年在全國各地義務開展科技志願培訓活動,助力山區增收近2億元。

08

阿地裏·阿不都熱合曼

推薦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科普宣傳員。長期從事兒童科普文學創作,發表近500篇科普作品;建立塔城市剪報博物館和塔城西部科普圖書館,供民眾免費使用。

09

袁亞湘

推薦單位:國家自然基金委科學傳播與成果轉化中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開展“好玩的數學”等科普講座,編輯出版《跨越時空的數學家》等科普著作。

10

韓喜球

推薦單位: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我國大洋科考史上的首位女首席科學家,走進學校、媒體、走向國際,分享深海科考成果,傳遞大洋科考精神。

 

年度十大科普作品

(根據首字筆畫排序)

01

《山川紀行——臧穆野外日記》圖書

推薦單位:中國植物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由已故著名真菌學家臧穆創作。作品以優美的手繪結合文字的形式,記錄了第三極植物、生態、地理、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和科考紀實,被譽為“當代科學界的‘徐霞客游記’”。

02

《中國歷代疆域變化(第十三版速覽)》短視頻

推薦單位:共青團中央宣傳部

由史圖館創作。作品選取、整編了中國歷史上的數萬個重大歷史事件,繪製成6000多張歷史地圖,將中國自上古時代至今的近萬年濃縮於短短的3分44秒,生動直觀地呈現了中國的輝煌歷史。全網瀏覽總量達數10億次。

03

《從1G到5G,中國經歷了什麼》短視頻

推薦單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由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創作。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現了中國通信技術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領這一波瀾壯闊的發展史。視頻發布72小時內全網曝光量突破1億。

04

《古建奇談——打開古建築》(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科普書係)圖書

推薦單位:中國建築學會

由遺介創作。作品從古建築起源講起,涵蓋六大古建築類型,五大古建築趣味結構和構築物,從歷史發展、建築類型、建築科技、建築保護等多個角度系統地闡釋古建築。

05

冬夢飛揚——中國科技館“科技冬奧”主題展覽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技術館

由北京冬奧組委指導,中國科技館策劃推出。展覽面積約2000平方米,通過展現冰雪運動和冬奧會的歷史與發展等方面,全方位呈現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及冬殘奧會中的科技、文化與藝術,線上線下累計服務公眾超2300萬人次。

06

百年韶華科普為民——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百年科普展

推薦單位: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科普研究所和新華網科普事業部承辦。展覽分為“救國”“興國”“富國”“強國”四大篇章,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産黨領導開拓科普事業的百年歷程和生動實踐,線上線下累計服務公眾超2000萬人次。

07

《醫學的溫度》圖書

推薦單位: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生理學家韓啟德編著。作品以“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為主題,闡述了對癌症、傳染病等的獨特見解,重新審視全速發展的現代醫學技術及其方向,倡導發揚醫學的人本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

08

《典籍裏的中國工匠》圖書

推薦單位:中國農業歷史學會

由詹船海創作。作品通過生動幽默的語言和直觀精美的歷史圖片,對傳統典籍中的各種發明和工匠記錄進行系統梳理,並還原成一個個鮮活生動、意趣盎然的科普故事,引導讀者加深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09

《神奇的嫦娥五號》科普影視片

推薦單位: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秘書處

由中科海鎂(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作。共12集,每集10分鐘,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嫦娥五號從發射到回家全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等內容,是中國首部以探月工程為題材的科普作品。全網瀏覽總量約2.5億次。

10

《勇往直前的我們》科普影視片

推薦單位:應急部新聞宣傳司

由湖南省消防救援總隊、長沙市消防救援支隊攜手湖南衛視共同打造,共12集,每集約100分鐘。該片以全紀實的手法,聚焦長沙三個消防救援站的普通消防員,完整記錄了75天消防員的359次出警故事和消防人生,帶動全民關注消防救援安全話題。

 

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根據事件時間排序)

01

天宮三次開講科普課,京港澳共話“太空夢”,掀起全民航天科普熱潮

2022年,“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成功舉辦。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與青年學生共話“太空夢”。3月23日和10月12日,“天宮課堂”兩度開講,“解鎖”新“太空教室”——問天實驗艙,天地頻繁互動點燃青少年的航天夢想。

02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實施,進一步明確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2022年1月1日,時隔14年後再度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正式實施。新法從各方面進行了工作部署,建立健全科學技術普及激勵機制,提高全體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

03

渦流制動、永磁牽引系統等多項自主創新技術相繼應用,中國高鐵屢創佳績

2022年4月21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復興號高速綜合檢測列車已上線運行。該車採用渦流制動、永磁牽引系統等9項新技術,增強了動車組列車的安全性、效能性、經濟性。

04

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行,引發科技界熱議

2022年8月20日,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式在京舉行。本屆大會以“共創共享共商共贏”為主題,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位嘉賓分享機器人領域前沿學術成果和發展趨勢。

05

2022年版標準地圖和參考地圖發布,全民國家版圖意識顯著提升

2022年8月29日是第19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國家版圖意識進媒體”活動現場發布2022年版標準地圖和參考地圖,共計646幅。全民國家版圖意識顯著提升。

06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

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科普服務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07

2022年全國科普日掀起各地科普熱潮

2022年9月15日至21日,2022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各地集中開展,廣泛開展社會需要、群眾喜歡、影響力大、服務面廣的系列科普活動。全國科普日活動自2004年舉辦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18屆,累計舉辦重點科普活動約32.2萬場次。

08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明確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

2022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極具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二十大報告專門提出將“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作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途徑,以高質量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

09

中國6名航天員“太空會師”,開啟載人航天的新時代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6人“勝利會師”,標誌着中國開始在太空長期存在,開啟載人航天的新時代。

10

新冠病毒感染實行“乙類乙管”

2022年12月2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2023年1月8日起實施“乙類乙管”,要圍繞“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年度科學辟謠榜

(排名不分先後)

01

吃素就不會得脂肪肝

錯!

長期吃素、營養不良、過度減肥的人,也可能得脂肪肝。脂肪的代謝需要載脂蛋白作為“交通工具”。當蛋白質攝入不足時,體內沒有足夠的載脂蛋白,肝臟無法向外運輸多餘的脂肪,這些脂肪堆積在肝臟導致脂肪肝。

02

孩子生病後打針比吃藥“好得快”

錯!

口服藥物多數會經過肝臟的首關消除作用,起效相對比較平緩,耐藥性和不良反應的風險會降低。而注射藥物直接進入人體,不良反應風險增加。通常在不適合口服給藥的情況下,才會選擇注射方式給藥。

03

吃了橘子後做抗原或核酸檢測會陽性

錯!

吃橘子難以影響檢測結果。抗原檢測時如操作正確,取樣部位是鼻腔黏膜,此處也不會接觸到食物。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通過擴增新冠病毒的核酸來判定結果,該過程中要經過洗脫、純化,雜質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微乎其微。

04

土豆發芽,把芽削掉就可以吃

錯!

龍葵素有毒,土豆發芽後,其龍葵素含量會大大提高,一次攝入200毫克龍葵素,即相當於約30克已經變青或者發芽的土豆,就可以使人中毒,嚴重還會致命。發芽嚴重的或無法判斷發芽程度的土豆,堅決不要食用。

05

O型血更招蚊子

錯!

蚊子通過觸角來識別人體散發出的氣味,通過氣味來選擇叮咬對象。而人的氣味主要由基因決定,這種差異跟血型並無關係。招蚊子的人一般可以採用物理防護和化學驅蚊的辦法。

06

蜂蜜、大蒜能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

錯!

網傳“殺菌神器”如蜂蜜、大蒜等,並不能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雖然細菌在蜂蜜中會因失水而凋亡,但蜂蜜進入胃部會被稀釋,無法達到殺菌效果。大蒜所含的大蒜素雖能抑制細菌生長,但進入人體後會分解,也難以發揮殺菌抑菌功效。

07

感染新冠後要綜合用藥,這樣好得快

錯!

這種做法可能帶來生命危險。每種藥物都有嚴格的用法用量,擅自服用多種藥物,很容易造成重復用藥、過量用藥,危害人體健康。居家治療的患者,建議按照衛健委居家治療指南用藥,不要自行聯合用藥。

08

近視可以通過手術治愈

錯!

近視不可逆。近視的原因是眼軸變長。現階段,包括手術、戴眼鏡在內的任何手段,只能矯正視力,而不能使眼軸變短恢復原狀,也不能預防高度近視帶來的併發癥。因此,近視預防更重要。

09

可以靠只吃水果來減肥

錯!

只吃水果難以減肥且不健康。要想維持健康,需要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素。長期只吃水果會導致身體營養不良,而且部分水果含糖量較高,過量食用體重甚至會增長。

10

家附近有變電站很危險,需要搬家

錯!

我國變電站的交流電頻率為50赫茲,在電磁輻射領域屬於極低頻率,輻射範圍非常小,居民無需擔心。同時,變電站有一定的覆蓋區域即供電半徑,超過供電半徑,就無法保證有效供電,因此城市變電站也無法隨意遠離居民區。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114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05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