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1/ 18 10:52:20
來源:新華網

研究氣象變化 南極氣象科考助力雙碳目標

字體:

        南極大陸以大風、極寒聞名,最低氣溫可達-89.2℃,風速可達100米/秒,對氣象監測挑戰很大。長期、連續的常規氣象觀測,可以有效增強我國極地天氣氣候監測預報能力,對提高極地天氣預報和氣候變化評估準確度、保障科學考察、保護極地環境以及有力推進“雙碳”工作意義重大。

        2022年10月26日上午,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啟程。255名隊員分兩批,分別乘坐“雪龍2”號和“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先後出徵南極。這是我國第三次譜寫“雙龍探極”的新篇章。

        考察隊將在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沿線進行冰雪環境監測、天文觀測;利用“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開展對伊麗莎白公主地等區域的冰下地形進行探測;對中山站、長城站進行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另外,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還將圍繞南大洋重點海域,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大氣成分、水體環境、沉積環境、生態係統等相關領域的調查研究工作。

        為此,我國氣象部門四人隨隊實施相關任務。在航行過程中,他們將負責“雪龍號”走航斷面的大氣成分觀測、氣象觀測和海冰觀測任務,為我國極地大氣科學考察及沿途大氣成分探測積累資料,提高極地海-氣模擬能力。抵達中山站後,部分人員將接替第38次南極科考隊員中的氣象工作人員,進行為期一年的氣象觀測和大氣成分觀測。

        針對中國氣象局首次參與的南極冰蓋最高點-昆侖站考察和國家極地戰略計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極地研究小組圍繞風雲氣象衛星極地觀測能力提升需求重點設計了陸(冰)面探測驗證方案,圍繞未來極地大范圍考察需求設計了大氣環境無人觀測技術試驗,並圍繞極地天氣預報能力提升需求制訂了關鍵區域超低溫氣象站增設等多個科學試驗計劃。

        近十年時間,極地科考軟硬體配置的不斷升級推動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一批批極地氣象工作者不斷嘗試安裝更適合極地氣候的螺旋槳測風儀,一次次對軸承進行除冰改造,安裝熱照明燈具融冰,設計制作防水風葉,不斷開展新技術儀器設備的試運作。隨著科考站的站網建設發展,資料已可以實時直傳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極大地提高了科考業務品質。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滿旭蕊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114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77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