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9/ 09 17:11:44
來源:新華網

科普中國智庫2022年專題活動——“優秀創作者談科普”舉辦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9日電 8日,由中國科協指導,中國科普研究所和抖音共同主辦的科普中國智庫2022年專題活動——“優秀創作者談科普”在京舉辦。

        本次活動圍繞“如何更好地建設科普創作良好生態”主題展開,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十位優秀科普創作者和科學傳播研究學者進行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擔任點評嘉賓,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京春主持活動。

        劉嘉麒&&,科普創作要將科學和文化有機結合,在嚴肅當中融入歡樂,明確科普內容與對象,實現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普。他強調,科學普及對於整個民族科學素質的提高至關重要,希望社會能夠對科普工作者給予更多的認可。

        王京春&&,科普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科普創作者的積極參與,通過優秀創作者和業內專家在科普創作領域的交流,可以更快地解決在科普創作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而不斷提升科普能力,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表率。通過推動多元主體參與,促進科普中國智庫&&建設,實現科普與多領域協同創新。

        與會科普創作者及專家圍繞“解決科普創作的難點和面臨的困難”主題,從提高科普作品影響力,科學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營造全社會重視科普的大環境,着重提高青少年、老年人科普效果,以及如何用好融媒體、新媒體工具,應用科學傳播規律做好科普等角度開展分享與討論。

        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從堅持傳播科學知識、研究用戶真正需求做科普視頻以及充分利用融媒體等方面介紹了自己的科普創作經驗。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席專家、中國科協船舶工程領域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田小川從科技與藝術的關係出發,講述了科技人員應當如何做好科普。她&&,科普是用藝術來呈現真實的“科”,強調科要“準”、普要“鮮”,從而實現科技與藝術的“雙人舞”。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嵐峰分享了自身從事科普工作的經歷與思考,&&應創造支持科普的社會環境、市場環境和工作環境,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科普創作當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科普創作當中應該更加注重內容創新、技術創新與服務創新,不斷生産高水平的科普作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趙曙光&&,科普既要有流量,也要重視流量到社會價值的轉化,應當全面思考和研究科普工作的意義。

        專家們還圍繞科普創作議題中如何創作好的科技文化作品、如何堅持運營思維和觀眾思維以及如何堅持寓教於樂等方面發表觀點。

【糾錯】 【責任編輯:付琳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114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