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的“幕後黑手”——我們應如何應對頻發的極端天氣》科普講座在京舉辦
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 前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為指導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北師大二附中)、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欄目、新華科普主辦的《極端天氣的“幕後黑手”——我們應如何應對越來越頻發的極端天氣》科普講座在北師大二附中舉辦。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復受邀向現場的學生講授了極端天氣的成因、變化趨勢及風險防范等氣候知識。
2021年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一年,王國復首先向同學們介紹了我國極端天氣的特徵及成因。綜合看來,極端天氣引發的災害逐漸呈現出長期性、突發性、巨災性和復雜性的新特點。氣候類型多、降水分布不均、區域和季節溫差大等原因造成了我國極端天氣相對頻發,對極端天氣的防范應對需要引起重視。
王國復表示,目前我國已經逐漸建立了綜合、立體、高效的災害監測網絡、高分辨無縫隙氣象預報體係、災害風險早期預警和有效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等舉措來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風險,但對極端天氣的防范應對依然需要目光長遠。
據統計,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高出約1.2℃。高溫日數和極端降水在全球多地增加,溫室效應是全球變暖的自1970年以來,高溫熱浪、幹旱並發、風暴潮、巨浪和潮汐等極端海平面事件疊加強降水造成的復合型洪澇事件加劇。
王國復表示,氣候變化是如今全世界要共同面對的重大議題,全球變暖造成了氣候係統圈層發生了種種變化,諸如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減少、冰川退縮等。氣候變化已經對全球自然生態係統和人類社會産生了廣泛影響,並不斷由自然生態係統向經濟社會係統蔓延。
王國復鼓勵同學們心懷夢想,努力成為下一代生態保護的建設者。“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和我們每個個體都息息相關。及時關電腦、打開一扇窗、自備購物袋、種一棵樹......只要你學會做減法:減排、減污、減負、減欲、減速,就能為碳中和、碳減排貢獻自己的力量。”
講座最後,王國復回答了現場學生關于地理、氣象等知識的相關提問,在場的學生們積極踴躍地進行提問,據統計,本次講座共有150余名本校學生參加。
科普中國中央廚房
新華網科普事業部
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
聯合出品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