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復:如遇極端天氣 如何進行防範應對
王國復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研究員
新華網:能否請您介紹下什麼是極端天氣?極端天氣産生的原因是什麼?
王國復: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包括極端天氣事件和極端氣候事件,是相對於絕大多數較平常的事件而言的異常事件。即天氣或氣候變量值高於(或低於)該變量觀測值區間的上限(或下限)端附近的某一閾值時的事件,其發生概率一般小於10%。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既受到氣候系統內部變率的影響,又受到外在影響。全球變暖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從機制上來講,全球變化,特別是海洋氣候的長期變化會對季風造成影響,季風變化對極端降水和溫度的影響均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隨着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頻率發生變化,呈現出增多增強的趨勢。
新華網:極端天氣災害同一般的氣象災害在影響程度和範圍上有何不同?同樣一種極端天氣的危害在不同地域有何不同嗎?
王國復:極端和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均可造成天氣氣候災害。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同一般氣象災害相比,極端天氣致災強度大,極易超出人類的防災能力,對人們的生産生活和財産影響大,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天氣氣候災害的危害一方面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率和強度有關,另一方面與經濟發展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緊密相聯。同樣一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其致災危險性一定,但不同地域承災體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不同,例如人口密集區和經濟發達地區,承災體暴露度大,但防災減災能力較強(脆弱性低),而人口稀疏區及經濟不發達地區承災體暴露度小,但防災減災能力弱(脆弱性高),相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不同地域危害會受到暴露度和脆弱性的共同影響。
新華網:我國氣象部門對於極端天氣事件如何預警防範?目前對於極端天氣有哪些監測和預警手段?
王國復:我國氣象部門目前已經加強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形成了以制定修訂應急預案、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制、機制和法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的管理體系。
一是加強了綜合監測系統建設。加快了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氣象衛星工程和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了雷電、酸雨、臭氧、大氣成分、土壤墑情等專業觀測網,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網站,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監測體系。
二是提高了預測預報能力。我國的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和分災種的天氣氣候災害預報系統對提高預報預測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預測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是提高了預警信息發布能力。隨着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進一步完善,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的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得到拓展,氣象頻道、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發布系統、數字衛星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擴大了預警信息的覆蓋面。
新華網:極端天氣來臨時人們應當如何防範?
王國復:提高自身防災減災知識與技能。一是做到對政府災害管理現狀的了解,例如對政府發布的預警信息含義的了解,不同預警信息需要採取何種應對措施,附近的避災場所分佈信息等;二是提高對自然災害的關注度與全面性,例如北方地區的居民也需要了解一些暴雨災害常識;三是加強在日常生活中的災害與風險防範意識。
新華網:有哪些舉措可以減緩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
王國復:減緩極端天氣的發生頻次首先就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手段就是要減排,通過經濟、技術、生物等各種政策措施來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包括改變能源結構,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
科普中國中央廚房
新華網科普事業部
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
聯合出品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