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牢記護航使命 傳承“育人精神”

2021-11-11 09:43 來源: 新華網

在科技界,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之間傳遞的不僅有知識、方法,更有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51年前的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開啟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中國空間環境預報事業也由此起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環境預報中心不僅提供精準的預報,以保障航天任務順利執行,也在一輩輩科學家的帶領下,將其科研育人的火種代代相傳。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都亨認為,育人是在整個系統裏進行的,通過日常工作去培育。都亨介紹,1965年,“東方紅一號”的基本方案確定,面對東方紅一號發射過程中可能在空間遇到的各種空間環境影響,都亨的老師趙九章先生主動請纓,用任務帶學科式方法教導都亨和幾位同事開始空間環境預報的科研工作。在當時的環境下,都亨和同事們需要自己去文獻裏查找資料,每週給趙九章先生作匯報,趙九章先生會幫忙做分析和總結,通過這種任務帶學科式方法,在完成課題任務的過程中培養新人。

隨着任務帶學科的方法在空間環境預報中心不斷實踐,育人氛圍也在空間環境預報中心逐漸形成,這種在任務中磨練心性的育人方式深深地影響着都亨以及預報中心的同事們。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次次空間環境的保障實戰中,龔建村、劉四清等中心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科研育人的火種也得以傳遞。2003年研究生畢業之後到中心,從事空間環境預報保障服務工作的鐘秋珍接受的就是老一輩預報員“傳幫帶”的培訓過程,她曾在研究室的劉四清、師立勤親自輔導下,完成預報服務的學習。

科研實踐中“傳幫帶”的奉獻精神,給予了預報中心青年科技人才更多在重大科研任務中“挑大梁”的機會。2008年,還不到30歲的羅冰顯參與了神舟七號的空間環境保障工作,為國家首次航天員出艙活動,提供地磁活動條件等相關的預報。中心系統的育人方式為青年人才提供更大舞&,讓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也為預報中心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如今,在中國空間站、“天問一號”等重點航天任務中,青年預報員已經成為空間環境預報的中堅力量。預報中心第39號預報員袁天嬌、系統組骨幹人員魯國瑞等都是“老帶新”的親身經歷者,他們在培訓期間是和老預報員一起搭班,學習積累預報的技能。

面向建設航天強國的夢想,預報中心積極承擔着“為國育人”的歷史責任。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開設《空間環境預報》、《空間天氣前沿》課程,編寫和譯著教材;面向國家多個部門需求,設立聯合教育基地,開展業務培訓,大力支撐我國空間環境態勢感知能力的發展;成立人工智能空間環境預警的創新工坊,開展聯合研究生和預報員隊伍的培養的工作。

育人精神是中國科學家精神之源,科技創新靠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傳承,科學後備人才的培養是科技事業持續發展的基礎。對年輕人的關心和栽培,是每一代科學家肩負的重要使命。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牢記“紅色預報員”的初心與使命,用精準的預報保障歷次航天任務順利實施,樹立起中國人探索太空新的豐碑,也秉承着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傳承“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科普中國中央廚房

新華網科普事業部

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

聯合出品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科技前沿大師談   [責任編輯: 付琳]

相關稿件

育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