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今天,科學家創業價值獨特。在以“打造全球創新創業生態之都”為主題的HICOOL2025全球創業者峰會上,作為從高校機器人專家成功轉型為創業導師的代表,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科學家創業的價值、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區域産業生態構建以及年輕創業者的成長路徑。探討如何通過多元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王田苗&&,任何産業的發展,其源頭都可追溯至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理論研究或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他認為,科學家是技術創新的原點,他們不僅為國家培養大量人才,更通過將具有經濟價值的技術成果轉化為專利,為企業技術轉移提供重要支撐。即使科學家未獨立創業,這些工作也為産業發展作出基礎性貢獻。而當他們投身創業時,則能更直接推動技術落地,催生産業新增長點。
然而,科學家創業也常面臨對市場和客戶需求了解不足的挑戰。對此,王田苗認為,科學家應以開放姿態主動連接市場,例如,鼓勵畢業生深入産業一線,在實踐中理解用戶需求、學習管理經驗,推動産品落地,並引導學生和團隊擁抱産業、資本等生態資源。王田苗&&,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應積極構建産學研融合生態。相較於高校實驗室的科研攻關,企業的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吸納擅長底層技術突破的年輕科學家,二是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等機制實現協同。這種合作既能幫助學生和科學家了解市場與企業需求,使研究更具應用導向,還能為企業反向輸出專利成果或者成熟項目。最終,企業創新的獨特優勢在於具備雙重視角,既立足客戶與市場確保技術符合實際需求,又基於商業與利潤實現經濟效用的最大化。
以北京為例,近年來,多項機器人領域展會及賽事的成功舉辦,為産業發展注入了創新活力。王田苗&&,北京憑藉良好的原始創新生態、頂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豐富的專家資源等,在具身智能、大模型和人形機器人等領域都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並具有全球影響力。未來,進一步應持續發揮北京在人才、科研與創新生態方面的綜合優勢,持續強化國際合作。同時,深化具身智能在消費和商業服務場景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在醫療、城市管理、安防和環保衞生等領域,通過融合大模型、傳感器、芯片和具身機器人等技術,推動通用型解決方案的落地。此外,還可以借助國際合作,加快産業平台的建設與應用推廣步伐。
針對高校學生選擇創業的現象,王田苗也結合自身經驗指出,學生在校期間不必急於創業,應先了解創業的基本流程和相關知識,認識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培養管理思維、市場視角和資源整合能力。與此同時,他還建議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去大企業就業,積累2-5年的經驗後再根據技術積累創業。若決心創業,建議做好三個方面準備:一是,內觀創業動機,保持勇敢和魄力;二是,外觀市場,以客戶需求定義産品和服務,避免主觀想象;三是,積極引入商業合夥人、融資合夥人、創業導師及産業資源,加速成果轉化與落地。
最後,王田苗&&,高校應致力於多元化人才培養,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熱愛和特長。為此,他建議將創業教育納入選修課程體系,並重點強化多學科交叉,通過例如數學、人工智能、生物、材料、工程、金融等的碰撞,催生原始創新。同時高校可積極引入企業資源,共建聯合實驗室,讓學生學會從市場和客戶的角度定義産品和設計,從而有效培養其創新力和領導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