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學夢想“種”進更多人心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9 08:42:49
來源:人民日報

把科學夢想“種”進更多人心田

字體:

鄭緯民在授課。 吳承蔚攝

舒德幹(左一)在和學生交流。 西北大學供圖

  蘇國輝在做講座。 受訪者供圖

首個全國科普月,一些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或走進黨政機關、學校和企業,或借助互聯網等傳播&&,為社會公眾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兩院院士是科普的重要力量,在科普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他們深入淺出,在全社會激發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他們創新形式,讓科普的聲音傳播得更廣更遠。

  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3位院士,看他們在科普現場為大家帶來哪些精彩講述。聽他們談談,科普工作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編  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緯民

  科普方法要有針對性

  【人物小傳】

  鄭緯民,1946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教授。長期從事高性能計算機體系結構、並行算法和系統,存儲系統,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處理&&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問:您的日常科研工作很忙,為什麼還經常開展科普講座、在互聯網上做科普?

  答:對於院士群體而言,參與科普活動是我們的義務和職責之一。做科普是一件非常要緊的事,有很多好處——能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適應社會發展;能激發科學興趣,培養更多科技人才,促進科技創新;還有助於糾正謬誤,讓人們了解真實的科技發展情況。近年來,我圍繞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話題做過科普,效果都非常好。

  問:聽過您科普講座的人很多,有學生,也有各行各業人士。面對不同人群,您怎樣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普?

  答:這些年,我主要面向3類人群做科普:第一類是給中小學生做科普,僅今年內,我就在浙江寧波、四川巴中等地面向青少年開展科普,孩子們都很想知道最新的科學知識;第二類是給大學生做科普,近年來我曾去過四五十所高校,給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開展科普講座;第三類就是面向地方政府部門、企業等做科普,很多聽眾對科學知識十分感興趣。這些科普內容不僅幫助他們了解科技前沿發展,也為未來的決策提供了一些科學依據。

  科普方法要有針對性。比如,面向中小學生做科普,互動性要更強;面向大學生做科普,要拓展他們對不同學科的認知;面向企業人員做科普,要從他們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切入,提升科普的實用性。

  問:計算機領域知識更新非常快,對科普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計算機專業本身是一個不斷更新、發展的學科,知識迭代非常快。我已經快80歲了,也不斷地跟着最新趨勢學習。在清華,我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一些年輕老師、學生,經常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討,這也是我學習的過程。

  我自己在做科普中也有所收穫。我講的內容有一些是我的專業,有一些可能不直接相關。網友提出的問題可能涉及各個領域,我會把網友的問題發到工作群裏,大家集思廣益來研討。遇到不了解的問題,我還會向其他老師請教。他們跟我普及了,我再回答大家。所以説,科普其實是很多科研人員一起做的事情。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舒德幹

  科普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人物小傳】

  舒德幹,1946年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博物館館長。從事進化古生物學研究,他發現的天下第一魚“昆明魚目”被公認為人類在脊椎動物大家庭裏的創頭始祖,同時提出“三幕式寒武紀大爆發構建第一動物樹”假説。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等。

  問:地球第一動物樹是由我國科學家牽頭發現的,能否談談發現的過程?

  答:在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雙重驅動下,地球所有生命構成一個萬物共祖的譜係樹,即生命樹。生物學家綜合遺傳學、形態學和發育學多重信息,構建出各級各類現代生命樹,其中包括基礎動物、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三大類群的現代三分動物樹。由於長期缺少可靠的早期化石記錄,學界不知道最初的完整三分動物樹,即第一動物樹是何時成形、如何成形的。

  可喜的是,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對5.2億—5.18億年前的澄江軟軀體構造化石進行了數十年的探索,終於獲得第一動物樹成形的可靠證據。第一動物樹意義非凡,它構成地球生命史上繼生命/細胞起源、真核生命起源之後的第三個重大里程碑,是地球從原始二極生態系統(藻類生産者和細菌分解者)躍升為完善三極生態系統(添加了動物消費者)的主要分水嶺。

  問:您認為科普需要通過哪些形式來實現?地質領域的科普具有哪些意義?

  答:我從1999年開始接觸科普。當時,我和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兩篇文章,尤其是關於發現5.18億年前澄江動物群中最古老脊椎動物昆明魚和海口魚的論文,在國際上引發了關注。那時,國內多所高校、研究所和中小學都邀請我去做科普講座。後來我逐漸認識到,科普工作和科技創新同樣重要。20多年來,我們組織翻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定期到高校、研究所和中小學做科普講座,傳播科學進化論思維、科普古生物學新進展等。

  科普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科普圖書、短視頻、影視、戲曲以及線上線下演講等都是很好的途徑。我們發現的昆明魚,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進入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這便是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的好形式。

  人類是行星地球唯一的意識生命。利用各類科普手段,解讀地球從46億年前的火球到水球,再到細菌球、真菌/植物球,直到動物星球的全景式演化過程,領略有機界與無機界的協同演化奧秘,追尋人類遠祖的微觀和宏觀進化軌跡,這既能激發人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也有利於提升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緊迫性。

  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教授蘇國輝

  科普的意義首先是點燃興趣

  本報記者  姜曉丹

  【人物小傳】

  蘇國輝,1948年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從事哺乳動物視覺係的發育、可塑性及再生研究,1985年首次通過外周神經移植方法實現成年哺乳動物的視網膜節細胞長距離軸突再生。

  問:您和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損傷修復”,請問“神經損傷修復”的機理是什麼?

  答:近年來,我們團隊圍繞“神經損傷修復”開展科研攻關,重點解決臨床中樞神經損傷“難以再生”的難題。我們以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視神經為研究對象,通過改變視神經的“微環境”,激發受損視神經的再生能力。目前,我們已在動物身上完成視神經再生實驗,下一步計劃推進臨床試驗。

  問:您是何時開始做科普的,科普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答:大約在六七年前,我開始做科普。科普內容隨着時間和受眾需求不斷調整。在科普中,我會給大家分享自己的科研經歷,跟中小學生講解我的研究方向。比如,我會講在讀博士時如何從“重復實驗”中找到突破點,如何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告訴同學們,科研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在慢慢摸索中突然遇到驚喜的過程,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韌性。

  近些年,我特別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在科普中加入了主動調節情緒的“干預方案”,比如運動、光療、社交互動等。我常鼓勵學生:設定一個小目標,每天走走路、打打球,身體和心理都會變好。

  問:您覺得做科普的意義是什麼?有哪些讓您難忘的經歷?

  答:科普的意義首先是點燃興趣。很多學生覺得科學與大眾有距離感,“高深難懂”。但通過聽科學家的故事,他們發現“原來科學家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原來研究成果能幫到人”,就會覺得科學不是課本上的公式,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其次是弘揚科學家精神。我會和學生説,科研像爬山,99%的時間在重復和失敗,但登頂的那一刻,會有十足的成就感。

  前一陣,我在華南師大附小做科普時,有學生問:運動能提高成績,科學原理是什麼?我結合自己的研究向他解釋:運動時肌肉分泌的神經營養因子會進入大腦,能提升學習效率。看到孩子們眼睛發亮的樣子,我覺得科普“活了”。我要繼續做好科普工作,把科學夢想“種”進更多人心田。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