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精神進校園丨用科學家精神守護濕地之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8 08:58:40
來源:新華網

科學家精神進校園丨用科學家精神守護濕地之美

字體:

作為“地球之腎”的濕地,是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數據顯示,中國濕地面積達5635萬公頃,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如今,濕地之美,成為美麗中國的一張張立體名片,盡顯自然之美、生態之美。日前,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院長張振明以《探秘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工程師的守護故事》為題,用青少年聽得懂的語言、看得見的圖片和有趣的故事帶領北京市延慶區下屯學校的青少年們,走進濕地生態家園。

張振明把濕地比喻成“會呼吸的土地”。從海南的紅樹林到內蒙古的河流濕地,從四川的若爾蓋到山東黃河三角洲,“它們就像巨大的海綿,儲存水源、凈化水質,是無數魚蝦鳥獸賴以生存的家園,更是守護人類家園的‘自然屏障’。”他説。

張振明介紹了科學家們如何通過長期的觀測與研究,量化出濕地的生態價值。據研究估算,全球生態系統每年提供的環境服務功能約為33.3萬億美元,其中近一半都來自濕地。

然而,故事並非總是美好的。張振明也向青少年們展示了濕地正在面臨的挑戰。通過圖表和對比圖片,他&&,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污染),濱海濕地正在退化、消失。“科學家正在揭示它所受的傷痛,並尋找治愈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特別的‘生態系統工程師’。它們就像大自然裏的小工匠,會動手‘修修補補’。比如,小螃蟹喜歡在泥裏打洞,讓濕地變得更透氣;也有一些小昆蟲則會啃食植物,導致大片植被死亡。科學家們要分清這些‘工程師’是幫忙的,還是添亂的,這樣才能找到真正的治療辦法”。張振明指出,正是科學家們秉承着求真務實、勇於擔當的精神,持續監測、大聲疾呼,才讓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濕地保護,並設立了“世界濕地日”。

活動最後,張振明向現場的青少年們發出了成為“生態小使者”的倡議,包括“不亂丟垃圾”即用行動保持環境清潔的實踐精神;“多種小樹苗”即親手為未來創造更好的探索精神;“少用塑料袋”即基於科學認知做出改變的求實精神;“觀察記錄自然”即成為一名小小科學家的第一步。

北京市延慶區下屯學校德育副主任林惠婷&&,專家普及濕地知識、喚醒生態意識。學校始終致力於通過課堂教學引入科學家案例、依託野鴨湖開展“小科學家”實踐等方式培養學生,此次活動為這些日常教育注入了靈魂,它以鮮活的榜樣力量,在青少年們心中架起了連接課本知識與科學實踐、生態責任的橋梁,推動了學生綜合素養與責任意識的全面成長。

本次活動是2025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之一,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下,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校)和延慶區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旨在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紮實推進教育部《“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推動北京市科協弘揚科學家精神課程體系建設,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用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引導廣大青少年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家精神,崇尚科學,熱愛科學。本次活動得到了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延慶區下屯學校的大力支持。

【糾錯】 【責任編輯: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