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氣象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文化。古人通過觀測星象、觀察物候,確定季節、安排農耕、指導生産。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在氣象科學技術史上有着燦爛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的背後,凝聚着一代代氣象人嚴謹求實、攻堅克難的探索精神,正是科學家精神的生動彰顯。氣象科技如何照進現實?日前,北京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潘昕濃在題為《氣象逐夢人:解密風雲密碼》的報告中,為北京市昌平區城北中心小學東關校區、三街校區的青少年揭曉答案。

圖為活動現場
潘昕濃從氣象起源講到古代氣象科技發展,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在場青少年走進奇妙的氣象世界。如果把氣象科技發展歷程比喻成歷史長河,那麼參與其中的科學家就如同熠熠生輝的星辰,閃爍着智慧與創新的光芒。她深情講述竺可楨等老一輩氣象學家們篳路藍縷、艱苦奮鬥的故事。竺可楨先生是我國近代地理學與氣象學奠基者,開創了我國的氣象教育事業,創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並組建早期中國區域氣象觀測網,開展物候觀測、高空探測及天氣預報等業務。潘昕濃講述到,竺可楨先生在設備簡陋、資料匱乏的年代,憑藉嚴謹求實的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為我國氣象事業奠基立業,他的故事給現場的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現場,潘昕濃還展示了首都氣象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其中,“百米級、分鐘級”天氣預報不僅保障了北京冬奧會順利舉辦,並在後續的氣象防災減災與重大活動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離不開一輩輩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與科技實踐。潘昕濃鼓勵現場青少年始終銘記科學家精神,在故事中感受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在心裏種下探索真理、科技報國的種子。
北京市昌平區城北中心小學教導處副主任陳曉冉&&,本次活動是推動“雙減”政策落地、拓展素質教育途徑的重要實踐。此次活動為學生們搭建與科技工作者面對面交流的寶貴平台,有效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創新意識。活動不僅普及了科學知識,更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了科學的種子,傳承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為培養具備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少年奠定了堅實基礎。
本次活動是2025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之一,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下,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校)主辦,活動旨在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紮實推進教育部《“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推動北京市科協弘揚科學家精神課程體系建設,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用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引導廣大青少年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家精神,崇尚科學,熱愛科學。活動得到了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北京氣象學會、北京市昌平區城北中心小學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