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洞鞋穿着方便,受到很多人歡迎。然而,不少人穿洞洞鞋後卻患上腳氣。看似透氣的洞洞鞋為何會引發腳氣?洞洞鞋存在哪些安全隱患?怎樣穿才更安全?記者採訪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性病科副主任醫師莊凱文。
“洞洞鞋只有孔洞的部分透氣,其自身往往是PVC(聚氯乙烯)或橡膠材質,並不透氣。”莊凱文説,他遇到過連續1個月穿洞洞鞋通勤的患者,出現足趾縫紅斑、鱗屑、糜爛伴瘙癢等症狀,“這是典型的真菌感染。”
莊凱文解釋,洞洞鞋的孔洞僅增加了局部空氣流通,腳部出汗後仍易形成潮濕環境。高溫下,鞋內溫度可能因塑料蓄熱而升高,加劇悶濕。長期這樣,容易導致足底角質層軟化,出現微小裂隙,真菌更易侵入。
穿洞洞鞋蹚水後,腳部感染的風險更大。洞洞鞋的凹陷鞋床和排水孔設計會導致污水積存,延長足部潮濕時間。公共水域(如泳池邊)可能含有綠膿桿菌、皮膚癬菌等微生物。莊凱文診治過的那位患者就是在通勤路上常穿洞洞鞋蹚過積水路段,清潔又不及時,導致腳部感染真菌。
那麼,怎樣穿洞洞鞋,才能做到乾淨衞生呢?
在莊凱文看來,保持足部清潔乾燥是關鍵。穿襪子是常用的預防措施。棉襪可以吸收腳汗,保持足部相對乾燥,還會在腳部皮膚和塑料鞋面之間形成一層保護,減少因鞋子不合腳、行走摩擦或小沙礫進入鞋內造成的皮膚破損,降低感染風險。
“還要定期清洗洞洞鞋,保持鞋子清潔乾燥。”莊凱文説,每週至少用肥皂水或溫和洗滌劑將洞洞鞋徹底清洗一次,重點清洗鞋墊、鞋內壁和孔洞縫隙,等鞋子完全乾燥再穿。
市面上的洞洞鞋五花八門,怎樣選購才更安全?
莊凱文建議,首先要選正規品牌、有明確的産品標識與合格證的産品。購買時,優先選擇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TPR(熱塑性橡膠)、TPE(熱塑性彈性體)等材質,警惕PVC這類透氣性差的材質。鞋底要軟硬適中、有彈性、厚度足夠,且有防滑紋路,聞起來無強烈刺鼻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