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標誌着北斗“三步走”發展戰略取得決戰決勝。
5年來,北斗系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應用場景快速拓展,已從遙不可及的“天邊”系統,發展為深入日常的“身邊”服務。在農林牧漁、自動駕駛、電力巡檢、智慧港口等諸多領域,北斗系統不斷延伸應用觸角,便利百姓生産生活。從尋找距離最近的共享單車,到規劃通勤巴士的最佳線路;從信號燈倒計時讀秒提示,到發送衛星短信,都離不開這一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支撐。
大眾應用
便利百姓生活
在湖南株洲,市民通過手機小程序可像網約出租車一樣實時預約公交。這種公交車不設固定線路站點,而是依託北斗系統定位、結合網絡預約和智能算法,在區域內根據乘客需求動態合併順路訂單,形成最優行駛路線,實現車輛精準調度,提供高效便捷的“點對點”出行服務。
日常生活中,我們或許難以直接感知北斗系統的存在,但它已經深度融入我們的生活。以北斗高精度車道級導航為例,它如同行車環境的數字“基底”,整合了詳盡的道路交通信息,為精準路徑規劃和導航提供支持。
2024年,國內電子導航地圖對北斗定位服務的日均調用量高達6000億次。北斗高精度車道級導航已基本實現城鄉道路全覆蓋,能夠在車道級指引、隧道導航等方面提供精細化服務,有效提升用戶駕駛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我們使用導航軟體時,經常用到的信號燈倒計時讀秒功能,正是基於北斗高精度定位‘透傳’的實時位置服務數據實現的。”百度地圖資深研發工程師劉子昊舉例説明,“紅燈停、綠燈行,信號燈不斷切換,路口的車輛位置信息也在實時變化。這兩者之間存在着動態的對應關係。”
“大量的對應關係會形成規律。當北斗高精度定位持續捕捉這些對應關係時,系統就能比對當前狀態與歷史數據,找到最匹配的時刻及其對應的信號燈切換狀態。”劉子昊解釋,系統結合實時車輛啟動信息不斷進行校正和微調,使得大模型的連續預測能力日益增強,信號燈倒計時讀秒的準確性也隨之不斷提高。
劉子昊説:“當北斗系統結合大數據模型分析,發現某個路口的信號燈配時方案有優化空間時,我們會將相關建議反饋給交通管理部門。”
電子導航地圖只是北斗大眾應用不斷拓展、便利百姓生活的一個縮影。從規範共享單車有序停放的“電子圍欄”,到旅游景區基於北斗高精度服務實現的自助講解……北斗系統正持續釋放衛星導航技術帶來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效能。
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具有衛星導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2.94億部,其中約98%支持北斗定位功能,北斗成為各類智能終端的“標配”。
行業應用
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
近日舉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款“時空算力背包”引人關注。與普通背包不同,這款背包的用戶是人形機器人。
“它能賦予機器人動態厘米級精準定位和多模型協同推理能力,讓機器人真正從室內走向室外,應用於自主巡檢、園區導航等更豐富的場景。”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金培介紹。
“北斗+人形機器人”“北斗+農機”“北斗+打樁機”……北斗系統持續賦能千行百業,在多個領域實現深度應用與創新突破。
今年夏種時節,北斗系統成了福建寧德霞浦縣五新農機示範基地種植戶們的“新農具”——插秧精度可控制在2厘米以內,秧苗均勻分佈、間距精準,有效改善了田間通風采光條件。
在新疆塔城,“電力+北斗”機井群控示範區實現智能運行,機井&區裝上了北斗智能斷路器等設備,村民只需操作手機就能澆水;在漳(州)汕(頭)高鐵東山跨海特大橋施工現場,項目部利用北斗系統精準計算鋼管樁施工位置,確保打樁機按照預定的軌跡和位置作業;在甘肅酒泉,依託北斗精準定位導航,無人機運草成為荒漠化治理中的“空中尖兵”……
截至去年底,主要行業和領域北斗終端設備應用總量接近3000萬台(套),應用滲透率超過85%。其中,在交通運輸領域,道路營運車輛、郵政快遞車輛、軌道交通、內河船舶及遠洋船舶等累計推廣應用設備約1350萬台(套);在農業領域,農機自動駕駛、植保無人機、漁船等累計推廣應用設備270萬台(套)。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認為,國家和地方政府連續&&多項政策,推動北斗系統深化應用,使得市場活躍度持續增強,“隨着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對衛星導航設備及時空數據的需求持續釋放,為北斗時空信息應用與服務市場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産業發展
新技術、新産品、新裝備不斷涌現
北斗系統的深入應用,有力帶動着國內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的發展。
2024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産值達5758億元。其中,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器件、算法、軟體等産業核心産值達到1699億元,同比增長5.46%。截至去年底,我國衛星導航專利申請累計總量已突破12.9萬件,同比增長4.8%。
在關鍵技術突破帶動下,新技術、新産品、新裝備不斷涌現。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地理信息與數字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饒雄介紹,公司研發的北斗慣導軌道測量小車,能夠對軌道中線里程、軌向、高低、軌距、水平等各項幾何參數進行移動快速精密測量,作業效率相比傳統模式提升了20倍。
北斗跨界融合不斷深化,精度與可靠性不斷提升,並與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結合,催生無人農場、數字工地等新場景、新模式,成為數字經濟的有力支撐。
北斗規模化應用進入關鍵期。在超圖軟體總工程師胡中南看來,應當通過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構建開放合作的産業生態,促進空間智能技術更廣泛地應用落地。
“自主創新是北斗系統的‘內核’。在滿足時空位置服務的基礎上,一系列自主創新的增值功能,為各行各業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應用選擇。”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面向未來,北斗系統要與新興技術互相賦能,推動與其他領域的交叉創新,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