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5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期刊自主評價體系構建”專題研討中,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計量與評價部主任楊立英表示,期刊評價體系的構建,有助於推動科研人員學術能力提升,以及學術生態的演進和自我更新。
現場照片
楊立英認為,當前學術生態面臨挑戰。倡導多元化的學術評價有助於應對這些挑戰。她認為,評價體系不僅是衡量學術價值的工具,更具有價值導向,重在引導學術風氣、研究方向以及人才培養。
如何借助多維度、多指標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服務學術共同體,愛思唯爾全球期刊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孫岩&&,首先要基於定量和定性方法協同決策,其次要負責任地使用一系列指標。孫岩&&,使用多維度的評價指標可以更全面地衡量期刊的影響力、傳播力、經濟效益以及社會價值,從而為優化期刊結構提供科學的依據。
公平公正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是創新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世界範圍內科技期刊公平評價體系,推動中外科技期刊同質等效使用。”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理事長張鐵明&&。“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項目在中國科協的支持下,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知網、清華大學圖書館、萬方數據有限公司、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等6家單位聯合研製。WJCI綜合評估各國科技論文産出、科研人員數量、期刊規模和水平來遴選全球優秀科技期刊,張鐵明介紹,考慮到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需求,未來將設計更綜合全面的科技期刊的世界影響力指數。“同時,要結合已有的學科體系,根據學科前沿和前沿學科的發展趨勢,不斷優化期刊分類體系設計,以保障新學科演變的發展需求。”他説。
科睿唯安業務總監寧筆&&,當前SCIE數據庫工作重心已發生顯著變化,過去期刊評價體系以擴容為主,如今工作重心轉向剔除“問題期刊”,深化學術凈化工作。2023年起ESCI新刊也可獲得影響因子,並與SCIE期刊同&排名,為中國年輕期刊“走出去”提供更公平的機會。寧筆説,辦刊能力與評價體系“雙向奔赴”,有助於推動中國期刊走向世界舞&,掌握學術話語權,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學術期刊部副部長張穎娟指出,提升學術話語權,重在培育國內期刊土壤。她以汽車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項目為例,介紹了分級目錄按照“價值導向、同行評議、等效使用”原則,經過定性評審、定量評價、建議稿評審、終評審定等環節産生。期刊評審過程中不僅積極聽取各方意見,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期刊評價方法,設計期刊汽車領域相關度等特色指標,同時廣泛動員汽車領域科技工作者參與,鼓勵汽車學界和産業界深度參與期刊建設。“中文期刊一定是我們未來發展的土壤。把學術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讓大家有更強的信心。”張穎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