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在《數字中醫藥(英文)》期刊發表文章《從“數字”到“數字化”:中醫藥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文章以“象數思維”為核心,系統論證了中醫藥與數字科技深度結合的可行路徑,並用具體研究成果驗證這一理念的現實意義。
文章指出,傳統中醫早在幾千年前就以“取象運數,以象為主,以數為用”作為核心思維模式,逐步形成中醫理論的雛形。這與《河圖洛書》《易經》等古典數理哲學一脈相承。例如,中醫將五臟與五行、四季、五方相互對應,以及通過子午流注揭示人體氣血運行的時間節律,都是早期“象數思維”在中醫裏的具體體現。然而,這些理論長期停留在經驗傳承與個人理解層面,缺乏現代數據支撐和技術轉化。
王琦團隊研發了中醫體質數字化採集與分析&&。通過自主開發的舌面、脈象、呼吸波等中醫診療信息採集設備,並引入國際通用的睡眠、焦慮、疼痛量表,團隊實現了症狀與體徵的量化記錄,提升中醫診療數據的客觀性與標準化程度。
在此基礎上,王琦團隊進一步構建了“中醫體質知識圖譜”,將中醫體質分類與現代醫學疾病、基因、代謝通路建立關聯。這不僅有助於科研工作者深化對中醫理論的理解,也為推動中醫走向智能應用提供可能。
王琦&&,中醫數字化不能流於形式,更不能脫離中醫自身的理論邏輯。合理應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應堅持“守正創新”,避免過度簡化或誤讀中醫理論。展望未來,中醫的發展應在數據與臨床相結合、技術與傳統相互驗證中不斷前行。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