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1/ 01 16:35:49
來源:中國華能

非凡十年·講述丨水電追夢人馬洪琪

字體:

  孔子説:“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作為一名水電人,馬洪琪一直把治理江河、興利除害、為國為民當作己任,與高山為伴,與江河共舞。把小灣水電站打造為“國際里程碑”後,近十年來,他帶領團隊又在壩工技術和高壩通航技術領域拿下多項世界第一,讓“中國創新”再次鐫刻在世界水電之巔。

  今夏,川渝地區出現的缺電問題,讓能源安全備受關注。“雙碳”目標下,水電將在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西南地區水風光儲一體化能源基地建設的推進,會催生許多水電新課題。面對已知與未知的挑戰,年已八旬的馬洪琪依然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帶領團隊挺進水電技術“無人區”,在創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大壩博覽會”兩件“重量級展品”

  2002年,“世界最難”的小灣水電站開工建設,拉開了瀾滄江流域梯級水電開發的序幕。此後,10座大型水電站次第而起。

  瀾滄江堪稱“大壩博覽會”,每座電站採用不同的壩型。繼小灣水電站之後,十多年來,瀾滄江又誕生了兩座“國際里程碑”工程——國內首個創新實施“數字大壩”的糯扎渡心墻堆石壩,以全面數字化、部分智能化建設的黃登碾壓混凝土重力壩。

  糯扎渡水電站裝機容量585萬千瓦,是雲南境內最大水電工程,工程將國內外各大土木工程類獎項收入囊中。

  糯扎渡水電站心墻堆石壩,在已建的同類壩型中居世界第三,比中國已建的土石壩跨越了100米的&階,超出了我國當時規範的適用範圍。那時,馬洪琪組織業主、設計、科研單位共計150餘人開展聯合攻關,歷時五年,解決了土石壩變形控制、滲流控制等難題,使特高心墻堆石壩滿足了相關要求;聯合天津大學開發出“數字大壩”築壩技術,大幅提升了中國土石壩的施工水平,為後續國內高土石壩建設採用“數字大壩”築壩技術開創了“先河”。

  2018年4月,中國最高、世界第二的碾壓混凝土重力壩——黃登大壩全線封頂;同年7月,黃登水電站首&機組投産發電。大壩滲漏量創造了國內同類型同規模大壩壩體最小滲漏量紀錄。

  當時,國內壩工界對碾壓混凝土壩頗有疑慮,馬洪琪帶領團隊建設的黃登大壩給碾壓混凝土壩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由於準確把控了碾壓混凝土壩關鍵技術和使用了全面數字化建造,黃登大壩建設質量優良,施工過程中未發現裂縫,大壩取芯創造了碾壓混凝土重力壩世界新紀錄。壩工界對黃登大壩的建設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讚譽,各團組紛紛遠道而來觀摩借鑒。

  作為瀾滄江流域梯級開發的總工程師,馬洪琪時刻保持知難而進、逆流而上的科學家精神和愛國情懷,帶領團隊不斷攀登水電科技高峰。“每當與團隊一起攻克難題,重新書寫國內甚至世界‘第一’‘之最’時,內心總是充滿了自豪和成就感。”他説。

  給水力升船機打上中國標籤

  在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瀾滄江公司“水力式升船機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馬洪琪代表研究團隊在人民大會堂領獎。

  這是馬洪琪和研究團隊歷時十餘年聯合攻關,發明的一種利用水能作為提升動力和安全保障措施的全新升船機。業內專家評價,水力式升船機堪稱世界首創、中國原創,是世界通航技術領域的重大創新。它的出現為高壩通航領域提供了一種全新、先進、實用的技術選擇,是升船機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事件。

  水力式升船機的原理看似簡單,但其研發、建設到投入使用的過程卻充滿了艱辛與挑戰。2004年,景洪水電站提出建設水力式升船機的計劃,經過反復研討、論證與試驗,於2008年開工建設。

  從計劃提出到建成運行,整個過程持續了十餘年。其中,最艱難的是2011年初試失敗到2015年試驗成功的五年間。這五年裏,業內開始出現了很多對水力式升船機質疑的聲音,來自外界各方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甚至有人提出放棄水力式升船機,回歸傳統。面對種種質疑,馬洪琪對大家説:“科學研究要寬容失敗。水力式升船機的原理正確的,優勢是明顯的,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成功。”

  這句話給大家吃了“定心丸”。又經過上百次試驗,2016年,西雙版納海事局、西雙版納航務管理處分別發布試通航公告,宣告世界首創的景洪水力式升船機建成運行。

  今天,再説起這個曲折艱辛的過程時,幾乎所有參與者都同時提到了一個詞:信念!在水力式升船機的研發過程中,這是一個高於技術、高於知識,但又真實存在的神奇力量,支撐着研發團隊走過一路的艱辛和坎坷,最終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

  勇闖水電創新“無人區”

  科技創新一直伴隨着瀾滄江水電建設的步伐。對於集團公司水電板塊而言,勇於創新,也早已成為植入精神裏的一種本能。

  在攻克工程建設難題的同時,馬洪琪帶領團隊一直堅持推動産學研合作,研究解決水利水電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馬洪琪主持的“300米級高面板堆石壩適應性及對策研究”,推動了高面板堆石壩向300米級發展;主持的“超高土石壩安全建設關鍵技術問題”研究,對高心墻堆石壩重大技術成果進行了總結並規劃了下階段研究方向;針對梯級電站大規模投産實際需求,指導並帶領研發團隊開展水庫大壩運行智慧管理技術研究……通過這些國家和行業級重大項目的研究,推動了制約行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難題的解決,助力水電行業科技進步。

  2019年,馬洪琪獲得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他説:“水電建設沒有個人冠軍,只有團體冠軍。這項榮譽,是中國水電界的光榮。”馬洪琪最喜歡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們在一起,毫不保留將幾十年來從事水電工程科技的經驗和心得體會傳授給他們,指導新一代成長為業內專家。這位從大江大河裏成長起來的科學家就這樣把他的水電情懷傳遞給一代又一代水電人。

  瀾滄江公司現任總工程師周華説:“馬院士每幹完一個工程,我都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種依戀。他的這份精神深深地影響着我,他是我們的領路人。”

  未來,我國水電開發將逐漸向西南高寒高海拔地區轉移,難度會越來越大,主要表現為技術難度大、開發成本更高、輸電距離更長、生態環境更脆弱等。

  目前,馬洪琪仍在從事高海拔水電站綠色智能技術等研究。談到未來,他説:“‘雙碳’目標下,集團公司加快了綠色轉型步伐,水電作為三大支柱之一,將大有作為。作為一名老共産黨員,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帶領新一代水電人,為集團綠色轉型發展和國家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一份力量。水電報國的初心,我一刻都沒有忘記。”

  雖已年至耄耋,但馬洪琪將帶領團隊再赴新使命,迎着挑戰前行,追夢水電、築夢水電、圓夢水電。

【糾錯】 【責任編輯:呂愛玲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43000000000000001119930121169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