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0/ 08 15:12:56
來源:中國華能

非凡十年·講述丨供應鏈也是條責任鏈

字體:

  胡俊,現任上海華能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是商務部等“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上海電商課題項目總負責人。作為國內發電行業首個智慧供應鏈集成服務&&——“華能智鏈”&&建設牽頭人之一,他帶領上海電商開拓市場、打造品牌、踐行責任,公司邁入能源産業互聯網領軍企業行列。

  供應鏈也是條責任鏈

  説到電商,大家的第一反應是網購,想到的是淘寶、京東,他們都是消費電商。而我們是産業電商,把煤炭、風機、光伏面板等能源大宗商品“搬”到網上交易。不僅如此,我們還打造了華能智慧供應鏈。

  在“華能智鏈”科技展廳,大屏上跳動的一個個數字,記錄着公司這些年的發展成果:“能運”車輛數突破50萬,“能信”數字信用開立金額超過400億元,供應鏈生態收入總計超過1000億元……隨着客戶和市場的高度認可,上海電商邁入了能源産業互聯網領軍企業的行列,有效破解傳統能源供應鏈轉型升級面臨的突出問題,助力行業整體供應鏈效率提升超過10%。我也從而立走向不惑,對“華能智鏈”的未來更加篤定。

  擁抱市場,鏈結客戶

  2005年,我大學畢業後就加入了華能。“貿易事業部營銷員”,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一個職位。那時候根本沒有想到有一天會和電商結緣。

  2013年,南京華能南方實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為改革轉型蓄力。我作為煤炭事業部的總經理助理,全程參與籌劃、構建以客戶為中心,服務賦能、創新驅動的“C3戰略”體系(物流為基石,電商為引擎,供應鏈金融為抓手)。

  當時,“互聯網+”的概念尚未提出,大家對借鑒消費電商發展模式來搞活産業電商還心存疑慮。我和團隊成員決定從客戶那裏尋找答案。白天,我經常開着自己的車,在長三角地區拜訪客戶、實地調研;晚上,一有時間就整理材料或翻看書籍,琢磨産品和研究市場。家人開玩笑地説我“拿的工資都補貼給公司了”。

  “採購中間環節多、流程長、成本高”“買一噸煤炭,物流費用就佔40%”……我們奔着解決這些難題而去。在做足市場調研和客戶洞察的“功課”後,2014年底電商&&正式“破土動工”,2015年&&建設完畢,2016年上海電商公司正式成立。

  從擔任總經理助理到成為總經理,我助力、帶領公司不斷提升客戶感知度,優化業務環節,系統性地構建了“能購”(電力物資採購&&)、“能倉”(智慧倉儲服務&&)、“能運”(智慧物流&&)、“能融”(金融科技服務&&)及“能雲”(供應鏈大數據雲&&)等“能”系列智慧供應鏈服務體系。

  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上海電商進入成長快車道,實現了從“傳統大宗商品貿易企業”到“供應鏈集成服務企業”、“現代智慧供應鏈企業”再到“清潔能源智慧供應鏈綜合服務商”的跨越式發展。目前,我們已匯聚全國20萬個認證服務商,為6千余家上下游企業提供涵蓋風電、火電、水電、光伏等物資的採購、銷售、運輸、倉儲、供應鏈金融和技術服務。

  靈活用人,激活創新

  上海電商員工的平均年齡僅33歲。我們堅持以“契約化”推進企業人事制度改革,以“專業化”為標準引進和培養人才,打造“職業化”的管理體系,建立“貨幣化”為核心的激勵機制。正是這“四化”為代表的市場化機制,激發了這支年輕隊伍的創新活力。

  時間回到2017年初,“區塊鏈”對大多數人而言,還是一個陌生名詞。而我和團隊已經開始思考這個“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新技術如何與供應鏈融合,從而真正解決客戶痛點。回顧那段歲月,可以説是整個團隊用“縴夫的精神”,一步步拉動區塊鏈的應用場景落地。

  我和團隊小夥伴都是“007”(工作“白加黑”“工作日加周末”),我這種不着家的狀態被愛人戲稱為“工作狂”。我知道事業是拼出來、幹出來的,帶着團隊到處去跑市場、搞調研、做推廣。

  2018年底,國內發電行業首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科技服務&&——“能信”誕生。它的研發依託於電廠供應鏈上真實的貿易背景:一般來説,電廠對上游供應商存在30~90天的賬期,之後層層往下遞延,導致大量資金錯配的情況。“能信”鏈結電廠、供應商、合作金融機構等多方,通過區塊鏈技術將電廠資産數字憑證化,利用數字資産可拆分、可多級流轉等優勢,將核心企業的優質信用延伸至上游的中、小供應商。這樣就解決了供應商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可以説,“能信”構建出一套電力供應鏈協同生態系統,形成新的價值共享應用,提升了整個供應鏈條的金融效能,以“供應鏈思維”實現了産業生態圈裏的多方共贏。

  2019年5月18日,是“能信”的高光時刻。時任集團公司董事長舒印彪第一次到上海電商調研,按下“能信”啟動鍵,開立了第一單,我們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的信心更強了,勁兒更足了。之後的三個月,我又帶着“能信”小組開展全國地毯式推廣。

  功夫不負有心人。目前“能信”&&累計融資55億,註冊核心企業增長到200家,註冊供應商則發展到2000多家。它不僅成了上海電商拳頭性産品,更成為國內發電行業科技創新標杆,是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

  疫情之下,更顯本色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節日的祥和,也給物資供應帶來挑戰,更是考驗着上海電商構建的供應鏈。當時我剛擔任公司總經理不久,我和“能運”、“真好運”物流團隊成立了應急物流組,充分發揮“無車承運+智慧物流”的優勢,於1月27日零時起,開通免費向湖北地區整車運輸救援物資及醫護用品的綠色通道服務。

  1月30日晚,合作夥伴中建三局發來緊急支援需求,急需雷神山醫院ICU病房工程用方管。我與公司領導班子立即組織電話會議,短短十五分鐘內,三個組、17名青年幹部與員工迅速到位,成立了“雷神青年突擊隊”。我們依靠能源智慧供應鏈綜合服務&&,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手段,建立了新的供應鏈供需平衡機制。基於大數據精準分析的物資採購優勢,快捷的運力搜索和匹配機制,可靠、可控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機制,為抗疫鬥爭提供了有力支撐,累計向武漢運輸15大類、32車次、超過700噸的物資。

  去年7月,上海電商成為首批“國家供應鏈創新應用示範企業”之一,我在自豪的同時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決不能躺在“鏈主”的位置上沾沾自喜,決不能忘記過去披星戴月奮鬥的青春。星光不問趕路人,未來屬於奮鬥者。下一個十年,讓我們再來一場青春與時代的“雙向奔赴”!(李葉)

【糾錯】 【責任編輯:呂愛玲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43000000000000001119930121169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