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隊員到咱家,溫暖人心你我他呀呼嘿;
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心同向奔小康呀呼嘿;
村村有特色産業,戶戶有增收項目呀呼嘿;
打好扶貧攻堅戰,美麗鄉村幸福長呀呼嘿……”
在白音化嘎查組織的“逐夢鄉村 我們的舞&”農牧民文藝演出中,平時少言寡語的脫貧戶小包巴乙拉抄起“塵封已久”的馬頭琴,和大家一起演唱了自編自導的蒙古族歌謠。樸實的語言和着古老的曲調,將如今鄉村的幸福生活娓娓道來。
貧困戶的小夢想
白音化嘎查,地處興安盟東北部,這裡有充足的陽光、雨水和廣袤無垠的土地、草場。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並沒有給這裡帶來更多的糧食和收入,相反的是,由於路遠偏僻、地質條件差,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都在與貧困鬥爭。他們沒日沒夜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勞作,吃着地裏産出的小米、苞谷,住着破舊灰暗的土坯草房。在村裏的170戶居民中,有90戶都是貧困戶。
10年前,村裏的貧困戶小包巴乙拉望著自家院子裏大片大片的空地,盤算着這片地可以建一個至少能容納1000隻羊的羊圈。“孩子在外地上學,生活費一個月250塊;家裏沒有白麵了,大人無所謂,吃點玉米麵,但是孩子偶爾回來,怎麼也得包兩頓餃子,一袋麵粉80塊;孩子上學還得買兩本課外習題,怎麼也不能在學習上落下,準備50塊……”看著手裏僅剩的52塊錢,這個蒙古族漢子愁得悶頭抽煙,“還好這煙不用花錢,種地的時候在地兩頭種上幾顆夠抽一年的,不然我就得戒煙了。”
小包巴以拉養羊的想法不是一天兩天了,他還認認真真分析過在村裏養羊的可行性:“我們嘎查村雖然不屬於牧區,但是土地資源豐富,糧食産量不行但草場不少,要是養殖的話,草料基本能實現自給自足,比種地的收入能多出不少。我要是有錢買上幾隻小羊羔,絕對能過上好日子!”
山窩窩的致富路
2011年,華能北方公司的扶貧工作隊來到了這個“窮得掉渣”的山窩窩,隊員們調研的腳步走遍了嘎查村的溝溝坎坎。當扶貧隊了解到村裏有許多人和小包巴以拉想法一致時,他們迅速結合實際,分批次投入扶持資金100余萬元,購買了2000多只大尾基礎母羊,制定精準幫扶措施,給村子送來了脫貧的希望。
小包巴以拉如願領到了30隻羊。他喜滋滋地盤算着:“這30隻羊一年之後就能翻一番,到時候賣了錢,一個月就能給孩子500塊生活費了,長身體的時候得吃點好的;過年的時候再做一次手把肉,給孩子改善改善生活……”回到家裏,小包巴以拉立馬圈出一大塊空地,用來招待這30隻“貴客”:“地方得大點,不然過段時間該放不下了。”
自從得了這來之不易的30隻羊,小包巴以拉充滿幹勁,每天早晨5點準時帶着30隻羊去嘎查最肥美的草地飽餐一頓:“早晨的草最好、最水靈。”
一個夏天的清晨,小包巴以拉正準備帶羊出門,發現羊群裏有一隻母羊躺在地上,不停地舔着身下的什麼東西。小包巴以拉激動地跑過去,果真看見了小小的、白白的小羊羔蜷縮在羊媽媽的懷裏。他欣喜地抱起他家的第一隻小羊羔,如同抱着自己的孩子,不停地撫摸着它,感受着這個弱小生命心臟的起伏。
“同志同志,剛出生的小羊羔咋護理啊,用不用給母羊補充點營養啊……”小包巴以拉興奮地衝進扶貧工作隊的辦公室問道。“先看看母羊的奶夠不夠,不夠的話衝點奶粉給小羊羔喝,每天給母羊喂點苞米,光吃草可能營養成分單一,不利於母羊恢復,也不利於小羊羔成長。”扶貧工作隊的隊員耐心指導着。
越來越多的小羊羔也讓華能北方公司意識到,不能光做好嘎查集體經濟建設、改善整治環境等基礎性幫扶任務,還應該拓展技術幫扶,為嘎查下一步的發展賦能。於是扶貧工作隊把農牧業專家“請”進了村務微信群,隨問隨答,把脈問診,為村民們送上了科學養殖的技術秘笈。
老村莊的新生活
2018年底,白音化嘎查在扎賚特旗146個貧困村中率先脫貧出列,小包巴以拉成為技術幫扶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我的大尾寒羊已經有500多只了,年收入也整整翻了十幾倍呢。我現在還是我們村的技術員,大家有啥養殖上的問題都問我。”告別了傳統的養殖技術,現在的小包巴乙拉春風滿面,“逆襲”成為養殖産業的帶頭人,還積極發動貧困戶一起搞養殖,分享經驗,抱團致富。
如今的白音化嘎查村,一排排紅墻碧瓦的新房整齊排列在水泥路兩側,再也看不出10年前土坯草房的樣子。小包巴乙拉的新家是一座紅色的彩鋼瓦房子,塑鋼窗明亮潔凈,房裏有兩間臥室,廚房、衞生間一應俱全,院子也鋪着水泥,整潔寬敞。“以前我家一到冬天,水缸裏的水都會結一層冰,現在的新房安了暖氣,冬天鍋爐一燒,在屋裏都能不穿棉襖了。”小包巴乙拉緊緊握住扶貧工作隊工作人員的手説道:“多虧你們這麼多年的幫扶,讓我們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我們現在靠着養殖脫了貧,將來還要靠着養殖奔更好的日子呢!”(焦岩峰 趙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