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係列文章_新華網
要聞
{colmSet:{modetit:'C_Tit1',bgintit:'no',skinclass:'',closeTit:'ok',css:'',style:'background-color:#fff;',conMarginTop:''},compSelc:[{modeComp:'C_Con13',conMarginTop:'30px',style:'',skinclass:'',constyle:'',Mode:[{propId:'01',num:3,tit:''},{propId:'02',num:3,tit:''}]},]}
習近平:新時代的領路人
“歷史性變革”這個詞如今被用來形容1800多天裏發生的變化。另一句概括性的話是“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出一係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係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係列重大工作。《大事記》集中反映了5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微視頻|大棋局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布局了一盤什麼樣的大棋
{colmSet:{modetit:'C_Tit1',bgintit:'no',skinclass:'',closeTit:'no',css:'',style:'background-color:#fff;',conMarginTop:''},compSelc:[{modeComp:'C_Con10',conMarginTop:'30px',style:'',skinclass:'',constyle:'',Mode:[{propId:'01',num:18,tit:''}]},]}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抓“關鍵少數”
抓工作,習近平始終強調“從人抓起”、“關鍵在人”,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談“家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家風,説的是“小家”,著眼的是“大家”。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每年首次考察調研背後有盤棋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年第一次考察調研都去了哪些地方?中國這麼大,為何選中了這些地方?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謀劃京津冀協同發展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提出,到雄安新區的設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步步踏石留印。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網絡“古今談”
習近平有關互聯網發展的講話,多次運用中國傳統的文辭語句,表達對互聯網的前瞻、深入思考。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為傳統文化“代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之一。十八大以來,無論在國內考察還是國外出訪,習近平多次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每一次演講中都飽含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巡視工作連出“大招”
巡視工作是治標之舉,也是治本之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巡視工作,反復強調要讓巡視成為“國之利器、黨之利器”,先後作出許多部署。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綠水青山”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十八大以來多次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大力“勸學”“促學”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重視抓黨員、幹部的學習。他反復強調,“事業發展沒有止境,學習就沒有止境”。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心係重大工程
五年來,我們實施了一大批重大工程。實施這些重大工程的決策背後體現了習近平怎樣的治國理政理念?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指導青年工作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和青年工作,多次寄語廣大青年。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脫貧攻堅作出超強部署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作出超強部署,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部署軍民融合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著眼于實現強軍夢、中國夢,鮮明地提出了軍民深度融合的時代命題,並將之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創了軍民融合式發展新局面。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大力推進共享發展
十八大以來的5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謀劃“一帶一路”建設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4周年。回首4年來,從頂層設計到推進落實,在習近平的精心謀劃下,“一帶一路”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在合作中不斷成長。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大國治理,機杼萬端。在中國這個佔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國,如何做到人人尊法、懂法、守法、用法,是世界法治史上獨一無二的課題。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抓作風建設
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此有極為深刻的認識。狠抓作風建設,重塑黨的形象,成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長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強調文化自信
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文化自信,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作出許多深刻闡述。
十九大報告,習近平宣示“新時代”
{colmSet:{modetit:'C_Tit1',bgintit:'no',closeTit:'no',skinclass:'',css:'',style:'',conMarginTop:'0px'},compSelc:[{modeComp:'C_Con3',conMarginTop:'50px',style:'',skinclass:'',constyle:'', Mode:[{propId:'01',num:8,tit:''}],}]}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2017年10月25日,剛剛在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
2017年10月25日,習近平等領導同志親切會見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員。
李採恩(右)、龍梅(左)和周靈芝在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藝術團的工作室創作節目(11月20日攝)。
11月14日,高秉涵在臺北的工作室裏接受記者採訪,講述20多年來他送約150個老兵的骨灰回到大陸的故事。
2008年12月26日,75歲的段福珍老人在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候機廳等候登機,她特意在機場購買了“熊貓”玩具,準備送給臺灣的親人。
1987年11月,張女士(右二)從臺灣回到上海探親,請求紅十字會幫助尋找她的哥哥張錫塅(右三)。兩天後,這對兄妹團聚了(資料照片)。
1987年11月16日,67歲的臺胞春生先生回到桂林拜祭去世的父母,了卻多年的夙願(資料照片)。
1949年離大陸去臺灣的謝俊先生(左),1987年11月上旬回到江西南昌縣尤口鄉東謝村老家探親(資料照片)。
1987年,17歲就離家去臺灣的姜浩,探親返回山東牟平縣武寧鄉姜村,和80高齡的老母親聚首熱炕頭,訴説離愁思鄉之情(資料照片)。
兩岸一家親
{colmSet:{modetit:'C_Tit1',bgintit:'no',closeTit:'no',skinclass:'',css:'',style:'',conMarginTop:'0px'},compSelc:[{modeComp:'C_Con3',conMarginTop:'50px',style:'',skinclass:'',constyle:'', Mode:[{propId:'01',num:8,tit:''}],}]}
臺灣音樂劇演員姜柏任的尋夢之路
姜柏任用“飛速發展”來形容他在大陸生活和工作12年來所見到的變化。他説,他讀大學的時候,上海只有三條地鐵線,而如今已經有十幾條了。
一位資深廣播工作者的兩岸交流記憶
1972年,兩岸仍處軍事對峙狀態,廈金地處前線,雙方均是“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畢福臣登島那天正好是單日。
行腳兩岸 記錄歷史
兩岸新聞交流逐步擴大,兩岸記者你來我往,見證了兩岸社會發展變遷,記錄下兩岸交流波瀾壯闊的歷程,在傳播兩岸資訊、增進同胞理解、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代臺商接力書寫“登陸傳奇”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臺商跨越海峽,投資大陸,搭乘大陸經濟發展快車,逐步從福建、珠三角、長三角擴展到環渤海、東北和中西部地區。
回望1987:割不斷的骨肉同胞情 一家親的命運共同體
數十年隔絕讓兩岸無數家庭嘗盡骨肉分離之苦。1987年,臺灣當局迫于兩岸同胞渴望恢復往來的民意壓力,終于宣布開放探親。霎時間,親情巨流涌起,兩岸交流大潮再也遏止不住。
“群主”孫紅文的兩岸故事
49歲的孫紅文嫁到臺灣已經23年,現在她有個很時髦的頭銜——“群主”,管理著一個名頭很響的微信群——“上海灘”。“這是我們的老鄉群,一百多人裏好多都是上海嫁來的姐妹。”孫紅文説。
臺灣老人高秉涵特殊的兩岸之旅
82歲的臺灣律師高秉涵祖籍山東菏澤,13歲時因為戰亂跟隨逃難的人來到臺灣。如今高秉涵已經子孫滿堂,退休多年的他仍然奔走于兩岸之間,繼續從事幫亡故的老兵送骨灰等公益事業。他説自己此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有生之年見到臺灣問題和平解決。
“漂洋過海來嫁你”——大陸配偶李採恩的臺灣生活
李採恩與臺灣籍的丈夫相識于上海,相戀于長沙。雖然下決心隨夫到臺灣,但來臺之後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她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以為就像我在上海讀大學再到長沙工作那樣,換個城市而已。”
從“我要回家”的老兵到“家在兩岸”的陸配
轟轟烈烈的返鄉探親運動,打碎了阻隔兩岸的堅冰。自此,一批批大陸籍老兵踏上了歸途,不少人年過半百卻仍未成家,探親之旅就成了相親之旅。那些嫁給老兵並隨之來到臺灣生活的大陸女性,後來在臺灣被稱為“大陸配偶”。
共燃中華文化之光,聯彈心靈契合之曲
1987年是周功鑫入職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第16年。這位輔仁大學高材生求職時選擇了這一工作,只因“中華文化寶庫裏有學不完的知識”。矢志成為中國藝術史專家的她不曾想到,多年後會參與兩岸故宮博物院歷史性合作。
從“遇見大陸”到“看見臺灣”
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部分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長達30多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從尋親之旅開始,越來越多臺灣同胞跨過海峽,“遇見”神往已久的大陸。
你來我往三十載
{colmSet:{modetit:'C_Tit1',bgintit:'no',skinclass:'',closeTit:'no',css:'',style:'background-color:#fff;',conMarginTop:''},compSelc:[{modeComp:'C_Con10',conMarginTop:'30px',style:'',skinclass:'',constyle:'',Mode:[{propId:'01',num:8,tit:''}]},]}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