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連中外丨文心致遠,延續中韓古城千年情緣-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29 16:55:19
來源:新華網

鏡頭連中外丨文心致遠,延續中韓古城千年情緣

字體:

  10月17日,市民在韓國慶州的“韓中友好林”公園裏的崔致遠銅像前觀看崔致遠生平介紹。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pagebreak

  10月17日,市民在韓國慶州的“韓中友好林”公園裏的尚友亭休息。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pagebreak

  這是10月16日拍攝的韓國慶州的上書莊,門樑上挂着橫幅,感謝來參加崔致遠祭享活動的崔氏後人。相傳這裡是崔致遠學成歸國後研學立志之地。每年4月,慶州崔氏後人會在上書莊舉行崔致遠的祭享活動。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pagebreak

  10月16日,游客在韓國慶州的上書莊前欣賞崔致遠的代表作《泛海》。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pagebreak

  10月16日,市民在韓國慶州的上書莊參觀。相傳這裡是崔致遠學成歸國後研學立志之地。每年4月,慶州崔氏後人會在上書莊舉行崔致遠的祭享活動。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pagebreak

  10月17日,游客在韓國慶州的良洞古村參觀。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pagebreak

  9月20日拍攝的韓國慶州的地標景點“月精橋”(無人機照片)。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pagebreak

  9月21日,游客在韓國慶州的歷史古跡瞻星&附近游覽(無人機照片)。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pagebreak

  9月21日拍攝的韓國慶州的大陵苑景區一帶(無人機照片)。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pagebreak

  10月11日拍攝的江蘇省揚州市的崔致遠紀念館(無人機照片)。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pagebreak

  10月15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組織的代表團在江蘇省揚州市的崔致遠紀念館內參觀。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pagebreak

  10月15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組織的代表團成員在江蘇省揚州市的崔致遠紀念館參觀中韓建交十五周年紀念碑。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pagebreak

  10月15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組織的代表團來到江蘇省揚州市的崔致遠紀念館舉行祭享活動。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pagebreak

  10月15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組織代表團來到江蘇省揚州市的崔致遠紀念館舉行祭享活動,代表團成員們在崔致遠雕塑前合影留念。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pagebreak

  10月11日拍攝的江蘇省揚州市文昌閣(無人機照片)。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pagebreak

  10月11日,游客在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參觀。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pagebreak

  10月11日,游客在江蘇省揚州市個園休閒游玩。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pagebreak

  10月11日,游客在江蘇省揚州市個園休閒游玩。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pagebreak

  10月11日拍攝的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景區(無人機照片)。

  崔致遠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東國儒宗”。

  一千一百多年前,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慶州,是崔致遠的故鄉。揚州,則是他人生中閃耀的舞&。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游、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這兩座中韓千年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再次相遇,繼續書寫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