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走進蘇峪口瓷窯址-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22 11:04:23
來源:新華網

文化中國行丨走進蘇峪口瓷窯址

字體:

  一位工作人員在蘇峪口瓷窯址考古隊文物庫房內展示遺址出土的帶有“官”字款的匣缽殘片(10月13日攝)。

  蘇峪口瓷窯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蘇峪口深處,於2017年考古調查時首次被發現。2021至202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復旦大學對該處遺址展開系統考古發掘。目前共發掘窯爐8座,在窯場周圍還發現了同時期開採瓷土、煤炭、石英、石灰等礦坑遺跡,這在我國陶瓷考古中尚屬首次。該考古項目獲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經過近5年來系統性的清理髮掘,該遺址出土大量的精細白瓷産品和各類窯具。瓷器産品器型多樣,除碗、盤、盞、碟等日用品外還發現有花口瓶、梅瓶、執壺、罐等大型器物以及白瓷板瓦等建築材料。根據出土器物結合地層判斷,該窯址始燒於西夏早期,停燒於西夏晚期,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西夏瓷窯址。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蘇峪口瓷窯址考古隊執行領隊柴平平介紹,這裡燒制的白瓷器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勻。特別是出土遺物中發現帶有“官”字款匣缽,綜合西夏陵、賀蘭山東麓的西夏離宮、寺廟等遺址出土的精細白瓷判斷,該瓷窯是西夏宮廷用瓷的燒造地,具有西夏官窯的性質。

  蘇峪口瓷窯址獨特的窯業技術和複雜的窯業面貌揭示出該瓷窯在北方傳統窯業技術基礎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鎮湖田窯等瓷窯的先進技術和審美趣向,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窯業類型,充分反映了兩宋時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agebreak

  蘇峪口瓷窯址考古隊執行領隊柴平平(左二)在考古隊文物庫房內向前來考察的專家介紹出土瓷器情況(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agebreak

  考古學家們在蘇峪口瓷窯址考古隊文物庫房內對出土瓷器進行考察(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agebreak

  一位考古學家在蘇峪口瓷窯址考古隊文物庫房內對新近出土的瓷器標本進行考察(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agebreak

  在蘇峪口瓷窯址考古隊文物庫房內擺放着大量出土的白瓷器物標本(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agebreak

  工作人員在蘇峪口瓷窯址考古隊文物庫房內展示發掘出土的帶有刻劃花紋的瓷器殘片(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agebreak

  考古學家們在對蘇峪口瓷窯址2025年度發掘區出土的一處石英加工遺跡進行考察(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agebreak

  一位工作人員在蘇峪口瓷窯址考古隊文物庫房內展示發掘出土的白瓷板瓦標本(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agebreak

  考古學家們在蘇峪口瓷窯址2024年度發掘區考察一處發掘出土的窯爐遺跡(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agebreak

  蘇峪口瓷窯址考古隊執行領隊柴平平在2025年度發掘區一處作坊遺跡前介紹瓷器燒制工藝(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agebreak

  為更好保護和展示蘇峪口瓷窯遺址,考古隊工作人員使用牛毛氈和發掘出土的匣缽殘片以及鐵絲網將2021-2023年度發掘區遺跡進行了回填保護並原址展示(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pagebreak

  這是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蘇峪口內的西夏瓷窯址全景(無人機照片,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這是從空中俯瞰蘇峪口瓷窯址中經過半展示性回填保護的2021-2023年度發掘區(無人機照片,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這是從空中俯瞰蘇峪口瓷窯址中經過半展示性回填保護的2021-2023年度發掘區(無人機照片,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這是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蘇峪口內的西夏瓷窯址2024-2025年度發掘區(無人機照片,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考古學家們在蘇峪口瓷窯址考古隊文物庫房內對出土瓷器進行考察(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考古學家們在蘇峪口瓷窯址考古隊文物庫房內對出土瓷器進行考察(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