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深圳特區45周年:光影裏的奮鬥 歲月中的同行-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26 23:12:32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深圳特區45周年:光影裏的奮鬥 歲月中的同行

字體:

  拼版照片:上圖為2009年,剛入職順豐的汪勤金在倉庫內留影;下圖為2025年4月,作為深圳順豐泰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飛行責任機長的汪勤金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受訪者供圖)。

  汪勤金是江西樂平人,大學畢業後來到深圳加入順豐,最初是一名倉管員,後在企業內部招飛中,通過層層選拔和考核當上了飛行員,開啟飛行生涯,並在2019年成為機長帶隊飛行。汪勤金2024年成為737機隊出勤天數和飛行小時數最多的飛行員,202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時不足3萬人的南方邊陲小鎮,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用45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城市崛起傳奇。這片被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的熱土,以其開放包容的胸懷、敢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無數懷揣夢想的人跨越山海而來,深圳成為他們逐夢、築夢、圓夢的舞&,見證着奮鬥者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同成長的珍貴歷程。

  新華社發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為2001年,江小林參加第三屆深圳高交會(受訪者供圖);下圖為2025年7月22日,在位於深圳華強北的店面裏拍攝的江小林(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坐落在深圳市核心區的華強北被譽為“中國電子第一街”。老“華強北”江小林1998年便進入電子行業,2002年在深圳寶華電子大廈開始經營約2平方米的L型櫃&,售賣網卡、交換機等産品,隨後在珠三角布局工廠生産智能鎖等産品。隨着市場變化,江小林也在不斷求新求變。“這裡是我的第三家店面,同時我也轉型做智能眼鏡,創立了自有品牌,櫃&擴大一倍,增加了體驗式消費場景,月銷售額可達20多萬元。”江小林説。

  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時不足3萬人的南方邊陲小鎮,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用45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城市崛起傳奇。這片被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的熱土,以其開放包容的胸懷、敢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無數懷揣夢想的人跨越山海而來,深圳成為他們逐夢、築夢、圓夢的舞&,見證着奮鬥者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同成長的珍貴歷程。

  新華社發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為2021年,許晉誠(左)在深圳一孵化器初創企業時留影(受訪者供圖);下圖為2025年8月25日在深圳帕西尼總部拍攝的許晉誠與公司自研人形機器人TORA ONE合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帕西尼感知科技創始人兼CEO許晉誠於2021年來到深圳,之前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菅野重樹研究室攻讀博士學位的他受邀來深圳參觀相關企業和産業鏈,僅僅1個星期的考察便讓他下定決心來此創業。“深圳及周邊聚集了很多像我一樣的創業者,創業氛圍濃厚、硬體開發人才資源優勢明顯,更不用説電路板、芯片、機械加工配件在生産和價格上的優勢,這些對機器人研發企業來説都有巨大的吸引力。”許晉誠説。

  經過4年的發展,公司已經從3人團隊擴大至400餘人,其中碩博士佔比約一半,主要研發生産傳感器、靈巧手和人形機器人三類産品,成為深圳機器人産業鏈中的明星企業。

  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時不足3萬人的南方邊陲小鎮,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用45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城市崛起傳奇。這片被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的熱土,以其開放包容的胸懷、敢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無數懷揣夢想的人跨越山海而來,深圳成為他們逐夢、築夢、圓夢的舞&,見證着奮鬥者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同成長的珍貴歷程。

  新華社發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0年,宋昌華在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工作時留影(受訪者供圖);下圖為2025年8月22日,宋昌華在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留影(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56歲的宋昌華是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護林員、隊長。2000年12月,他從四川老家來到深圳,在公園做綠化工。2003年1月,宋昌華成為一名紅樹林護林員,在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一幹就是二十餘年,守護着這片城市綠肺和候鳥越冬棲息地。

  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時不足3萬人的南方邊陲小鎮,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用45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城市崛起傳奇。這片被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的熱土,以其開放包容的胸懷、敢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無數懷揣夢想的人跨越山海而來,深圳成為他們逐夢、築夢、圓夢的舞&,見證着奮鬥者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同成長的珍貴歷程。

  新華社發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為1995年,時任深圳地王大廈鋼結構項目測量負責人的陸建新在300米高的施工現場留影(受訪者供圖);下圖為2025年8月23日,陸建新在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C塔項目建設現場(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陸建新,中建鋼構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他1982年來到深圳,扎根一線43年,從國貿大廈、地王大廈到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再到如今的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他參與建設並見證了深圳城市天際線的變遷,開發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或先進的鋼結構施工技術,從基層測量員逐步成長為鋼結構建築施工領域專家。

  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時不足3萬人的南方邊陲小鎮,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用45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城市崛起傳奇。這片被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的熱土,以其開放包容的胸懷、敢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無數懷揣夢想的人跨越山海而來,深圳成為他們逐夢、築夢、圓夢的舞&,見證着奮鬥者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同成長的珍貴歷程。

  新華社發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為2021年10月10日,剛入職的劉星瑤(前右)在深圳坪山參與實操飛行考核(受訪者供圖);下圖為2025年8月25日,擔任超視距機長的劉星瑤在位於深圳的美團無人機低空運行管理中心工作(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劉星瑤來自湖北隨州,從小對機械和操作感興趣,喜歡手動組裝式玩具,大學選擇了無人機專業。隨着低空經濟在深圳飛速發展,之前在武漢從事無人機培訓的她南下深圳,成為外賣無人機背後的“指揮員”。她現在負責調度無人機配送,並通過屏幕遠程對運營中的無人機進行監管和操控,這份工作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了解無人機周邊情況、空域和現場的天氣情況,保障無人機的安全。

  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時不足3萬人的南方邊陲小鎮,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用45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城市崛起傳奇。這片被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的熱土,以其開放包容的胸懷、敢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無數懷揣夢想的人跨越山海而來,深圳成為他們逐夢、築夢、圓夢的舞&,見證着奮鬥者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同成長的珍貴歷程。

  新華社發pagebreak

  拼版照片:左圖為2000年,8歲的黃彬凌(左)和弟弟在深圳龍華公園內留影(受訪者供圖);右圖為2025年8月22日,黃彬凌在深圳龍華區上圍村留影(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1992年出生的黃彬凌來自湖南邵陽。小時候,他跟着在深圳打工的父母居住在龍華區城中村,像“小候鳥”一樣往返於深圳與湖南老家。2020年,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學習景觀設計專業的黃彬凌回到深圳龍華,扎根上圍藝術村,與同學一起創建“草圖營造”工作室,致力於改造城中村、和市民一起共建花園。現在,他成為深圳市龍華區大和社工村黨支部書記,從兒時城中村的漂泊者,到城中村改造的設計師,黃彬凌和他的團隊在基層社區重新營造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關係,共建熟人社區,讓來深圳的打工者找到歸屬感。

  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時不足3萬人的南方邊陲小鎮,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用45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城市崛起傳奇。這片被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的熱土,以其開放包容的胸懷、敢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無數懷揣夢想的人跨越山海而來,深圳成為他們逐夢、築夢、圓夢的舞&,見證着奮鬥者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同成長的珍貴歷程。

  新華社發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為2005年,何鍵在深圳機場老塔&指揮航班(受訪者供圖);下圖為2025年8月26日,何鍵在深圳機場塔&參與三跑道驗證飛行工作(董思文攝)。

  何鍵是深圳空管站管制運行部技術業務室主任。從1995年入職深圳空管到今天,何鍵安全指揮航班超百萬架次,同時帶領團隊研發各類操作和預警系統提升管制的效率,使跑道安全得到了更大保障。三十年間,他見證了深圳民航的發展,從單跑道到雙跑道運行,再到三跑道即將啟用,航班日架次從三位數邁入四位數。

  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時不足3萬人的南方邊陲小鎮,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用45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城市崛起傳奇。這片被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的熱土,以其開放包容的胸懷、敢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無數懷揣夢想的人跨越山海而來,深圳成為他們逐夢、築夢、圓夢的舞&,見證着奮鬥者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同成長的珍貴歷程。

  新華社發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為1992年11月,剛入職核電站的喬素凱在大亞灣畔留影(受訪者供圖);下圖為2025年4月24日,喬素凱在大亞灣核電基地的技能中心研究新燃料容器自動操作系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核燃料服務部換料資深主任工程師、特級技師喬素凱,已經在核電廠核燃料一線耕耘30餘年。1993年7月,深圳大亞灣核電站核燃料組件到場時,他便一直在與核燃料打交道。從學徒到核燃料操作專家,他的成長軌跡與我國核電事業的脈搏同頻共振。目前,他帶領的團隊已具備為6個核電站提供換料維修一體化技術服務的能力,累計完成超230次大修堆芯核燃料裝卸任務。技術精湛的喬素凱並不滿足於固守“老傳統”。2017年,他牽頭成立“核燃料創新工作室”,目前團隊已承接30多項科研項目,獲得60多項國家專利。

  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時不足3萬人的南方邊陲小鎮,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用45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城市崛起傳奇。這片被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的熱土,以其開放包容的胸懷、敢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無數懷揣夢想的人跨越山海而來,深圳成為他們逐夢、築夢、圓夢的舞&,見證着奮鬥者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同成長的珍貴歷程。

  新華社發pagebreak

  拼版照片:左圖為2012年11月21日,9歲的張悅彤在深圳一家攀岩館內參加比賽(新華社記者梁旭攝);右圖為2025年4月25日,張悅彤在2025年國際攀聯攀岩世界盃(吳江站)難度賽中(董達攝)。

  張悅彤,國際級運動健將,國家攀岩隊現役隊員。她2003年出生於深圳,4歲開始接觸攀岩運動,13歲入選國家集訓隊,成為當時國家隊年齡最小的運動員。2017年,14歲的張悅彤在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攀岩比賽中,獲得難度、攀石兩個項目的冠軍。2023年,張悅彤在國際攀聯亞洲區奧運資格賽中獲得全能冠軍,實現了兒時的夢想,代表中國登上了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賽場。

  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時不足3萬人的南方邊陲小鎮,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用45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城市崛起傳奇。這片被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的熱土,以其開放包容的胸懷、敢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無數懷揣夢想的人跨越山海而來,深圳成為他們逐夢、築夢、圓夢的舞&,見證着奮鬥者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同成長的珍貴歷程。

  新華社發

【糾錯】 【責任編輯:馬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