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在裂縫中努力發芽——三位“00後”腦癱小夥組團創業-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11 17:24:57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在裂縫中努力發芽——三位“00後”腦癱小夥組團創業

字體:

  8月6日清晨,三名小夥在出攤的路上。

  清晨4點,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位“00後”腦癱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勵着起床。他們要在半小時內洗漱完畢,並做好出攤賣大蒜的準備。

  “小龍”“小琪”“小寒”(均為化名)都是先天性腦癱患者,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穩。“小龍”賣過氣球,“小琪”賣過麵包,“小寒”賣過瓜子,但都以失敗告終。

  2024年9月,他們在當地殘聯的一場活動中相識,由於病情類似,經歷相倣,三人一拍即合,決心一起合租,共同創業。

  最開始,他們嘗試為路人擦鞋,但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幾乎沒有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他們開始擺攤賣起了大蒜。

  為了經營好這門生意,“小寒”每天會花1塊錢買上一個豆沙包,配上生蒜一起嚼進嘴裏,向路人“展示”大蒜的品質;“小龍”閒暇之餘,喜歡去家附近練上一會,鍛煉自己的臂力;“小琪”製作了許多別樣的賣蒜標語,同時為大家燒菜做飯,做起了後勤保障。如今,三人最多一個月可以賺到1200多元,生意不好時,則是800多元。

  由於腿腳不便,從家到農貿市場兩公里的路,他們需花上近一小時。儘管生活不易,三位小夥伴一直在努力。為了幫助他們,如今當地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多個固定攤位,還會定期提供一些油米等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就像是生長在裂縫裏的植物,得努力發芽才能開出花,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小龍”説。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pagebreak

  8月9日,“小寒”(左)和“小琪”(右)在家門口幫小龍洗頭。

  清晨4點,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位“00後”腦癱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勵着起床。他們要在半小時內洗漱完畢,並做好出攤賣大蒜的準備。

  “小龍”“小琪”“小寒”(均為化名)都是先天性腦癱患者,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穩。“小龍”賣過氣球,“小琪”賣過麵包,“小寒”賣過瓜子,但都以失敗告終。

  2024年9月,他們在當地殘聯的一場活動中相識,由於病情類似,經歷相倣,三人一拍即合,決心一起合租,共同創業。

  最開始,他們嘗試為路人擦鞋,但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幾乎沒有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他們開始擺攤賣起了大蒜。

  為了經營好這門生意,“小寒”每天會花1塊錢買上一個豆沙包,配上生蒜一起嚼進嘴裏,向路人“展示”大蒜的品質;“小龍”閒暇之餘,喜歡去家附近練上一會,鍛煉自己的臂力;“小琪”製作了許多別樣的賣蒜標語,同時為大家燒菜做飯,做起了後勤保障。如今,三人最多一個月可以賺到1200多元,生意不好時,則是800多元。

  由於腿腳不便,從家到農貿市場兩公里的路,他們需花上近一小時。儘管生活不易,三位小夥伴一直在努力。為了幫助他們,如今當地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多個固定攤位,還會定期提供一些油米等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就像是生長在裂縫裏的植物,得努力發芽才能開出花,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小龍”説。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pagebreak

  8月9日傍晚,三位小夥在上饒市信州區的一處公園擺攤賣蒜。

  清晨4點,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位“00後”腦癱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勵着起床。他們要在半小時內洗漱完畢,並做好出攤賣大蒜的準備。

  “小龍”“小琪”“小寒”(均為化名)都是先天性腦癱患者,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穩。“小龍”賣過氣球,“小琪”賣過麵包,“小寒”賣過瓜子,但都以失敗告終。

  2024年9月,他們在當地殘聯的一場活動中相識,由於病情類似,經歷相倣,三人一拍即合,決心一起合租,共同創業。

  最開始,他們嘗試為路人擦鞋,但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幾乎沒有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他們開始擺攤賣起了大蒜。

  為了經營好這門生意,“小寒”每天會花1塊錢買上一個豆沙包,配上生蒜一起嚼進嘴裏,向路人“展示”大蒜的品質;“小龍”閒暇之餘,喜歡去家附近練上一會,鍛煉自己的臂力;“小琪”製作了許多別樣的賣蒜標語,同時為大家燒菜做飯,做起了後勤保障。如今,三人最多一個月可以賺到1200多元,生意不好時,則是800多元。

  由於腿腳不便,從家到農貿市場兩公里的路,他們需花上近一小時。儘管生活不易,三位小夥伴一直在努力。為了幫助他們,如今當地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多個固定攤位,還會定期提供一些油米等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就像是生長在裂縫裏的植物,得努力發芽才能開出花,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小龍”説。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pagebreak

  8月6日,“小琪”在家中燒菜。

  清晨4點,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位“00後”腦癱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勵着起床。他們要在半小時內洗漱完畢,並做好出攤賣大蒜的準備。

  “小龍”“小琪”“小寒”(均為化名)都是先天性腦癱患者,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穩。“小龍”賣過氣球,“小琪”賣過麵包,“小寒”賣過瓜子,但都以失敗告終。

  2024年9月,他們在當地殘聯的一場活動中相識,由於病情類似,經歷相倣,三人一拍即合,決心一起合租,共同創業。

  最開始,他們嘗試為路人擦鞋,但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幾乎沒有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他們開始擺攤賣起了大蒜。

  為了經營好這門生意,“小寒”每天會花1塊錢買上一個豆沙包,配上生蒜一起嚼進嘴裏,向路人“展示”大蒜的品質;“小龍”閒暇之餘,喜歡去家附近練上一會,鍛煉自己的臂力;“小琪”製作了許多別樣的賣蒜標語,同時為大家燒菜做飯,做起了後勤保障。如今,三人最多一個月可以賺到1200多元,生意不好時,則是800多元。

  由於腿腳不便,從家到農貿市場兩公里的路,他們需花上近一小時。儘管生活不易,三位小夥伴一直在努力。為了幫助他們,如今當地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多個固定攤位,還會定期提供一些油米等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就像是生長在裂縫裏的植物,得努力發芽才能開出花,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小龍”説。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pagebreak

  8月6日清晨,三名小夥在上饒市信州區的一處市集擺攤。

  清晨4點,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位“00後”腦癱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勵着起床。他們要在半小時內洗漱完畢,並做好出攤賣大蒜的準備。

  “小龍”“小琪”“小寒”(均為化名)都是先天性腦癱患者,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穩。“小龍”賣過氣球,“小琪”賣過麵包,“小寒”賣過瓜子,但都以失敗告終。

  2024年9月,他們在當地殘聯的一場活動中相識,由於病情類似,經歷相倣,三人一拍即合,決心一起合租,共同創業。

  最開始,他們嘗試為路人擦鞋,但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幾乎沒有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他們開始擺攤賣起了大蒜。

  為了經營好這門生意,“小寒”每天會花1塊錢買上一個豆沙包,配上生蒜一起嚼進嘴裏,向路人“展示”大蒜的品質;“小龍”閒暇之餘,喜歡去家附近練上一會,鍛煉自己的臂力;“小琪”製作了許多別樣的賣蒜標語,同時為大家燒菜做飯,做起了後勤保障。如今,三人最多一個月可以賺到1200多元,生意不好時,則是800多元。

  由於腿腳不便,從家到農貿市場兩公里的路,他們需花上近一小時。儘管生活不易,三位小夥伴一直在努力。為了幫助他們,如今當地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多個固定攤位,還會定期提供一些油米等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就像是生長在裂縫裏的植物,得努力發芽才能開出花,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小龍”説。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pagebreak

  8月6日清晨,三名小夥在上饒市信州區的一處市集擺攤,攤前擺放的是他們的標語。

  清晨4點,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位“00後”腦癱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勵着起床。他們要在半小時內洗漱完畢,並做好出攤賣大蒜的準備。

  “小龍”“小琪”“小寒”(均為化名)都是先天性腦癱患者,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穩。“小龍”賣過氣球,“小琪”賣過麵包,“小寒”賣過瓜子,但都以失敗告終。

  2024年9月,他們在當地殘聯的一場活動中相識,由於病情類似,經歷相倣,三人一拍即合,決心一起合租,共同創業。

  最開始,他們嘗試為路人擦鞋,但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幾乎沒有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他們開始擺攤賣起了大蒜。

  為了經營好這門生意,“小寒”每天會花1塊錢買上一個豆沙包,配上生蒜一起嚼進嘴裏,向路人“展示”大蒜的品質;“小龍”閒暇之餘,喜歡去家附近練上一會,鍛煉自己的臂力;“小琪”製作了許多別樣的賣蒜標語,同時為大家燒菜做飯,做起了後勤保障。如今,三人最多一個月可以賺到1200多元,生意不好時,則是800多元。

  由於腿腳不便,從家到農貿市場兩公里的路,他們需花上近一小時。儘管生活不易,三位小夥伴一直在努力。為了幫助他們,如今當地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多個固定攤位,還會定期提供一些油米等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就像是生長在裂縫裏的植物,得努力發芽才能開出花,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小龍”説。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pagebreak

  8月6日清晨,“小龍”在家門口刷牙。

  清晨4點,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位“00後”腦癱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勵着起床。他們要在半小時內洗漱完畢,並做好出攤賣大蒜的準備。

  “小龍”“小琪”“小寒”(均為化名)都是先天性腦癱患者,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穩。“小龍”賣過氣球,“小琪”賣過麵包,“小寒”賣過瓜子,但都以失敗告終。

  2024年9月,他們在當地殘聯的一場活動中相識,由於病情類似,經歷相倣,三人一拍即合,決心一起合租,共同創業。

  最開始,他們嘗試為路人擦鞋,但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幾乎沒有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他們開始擺攤賣起了大蒜。

  為了經營好這門生意,“小寒”每天會花1塊錢買上一個豆沙包,配上生蒜一起嚼進嘴裏,向路人“展示”大蒜的品質;“小龍”閒暇之餘,喜歡去家附近練上一會,鍛煉自己的臂力;“小琪”製作了許多別樣的賣蒜標語,同時為大家燒菜做飯,做起了後勤保障。如今,三人最多一個月可以賺到1200多元,生意不好時,則是800多元。

  由於腿腳不便,從家到農貿市場兩公里的路,他們需花上近一小時。儘管生活不易,三位小夥伴一直在努力。為了幫助他們,如今當地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多個固定攤位,還會定期提供一些油米等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就像是生長在裂縫裏的植物,得努力發芽才能開出花,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小龍”説。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pagebreak

  8月6日清晨,“小寒”將大蒜搬至三輪車上。

  清晨4點,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位“00後”腦癱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勵着起床。他們要在半小時內洗漱完畢,並做好出攤賣大蒜的準備。

  “小龍”“小琪”“小寒”(均為化名)都是先天性腦癱患者,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穩。“小龍”賣過氣球,“小琪”賣過麵包,“小寒”賣過瓜子,但都以失敗告終。

  2024年9月,他們在當地殘聯的一場活動中相識,由於病情類似,經歷相倣,三人一拍即合,決心一起合租,共同創業。

  最開始,他們嘗試為路人擦鞋,但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幾乎沒有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他們開始擺攤賣起了大蒜。

  為了經營好這門生意,“小寒”每天會花1塊錢買上一個豆沙包,配上生蒜一起嚼進嘴裏,向路人“展示”大蒜的品質;“小龍”閒暇之餘,喜歡去家附近練上一會,鍛煉自己的臂力;“小琪”製作了許多別樣的賣蒜標語,同時為大家燒菜做飯,做起了後勤保障。如今,三人最多一個月可以賺到1200多元,生意不好時,則是800多元。

  由於腿腳不便,從家到農貿市場兩公里的路,他們需花上近一小時。儘管生活不易,三位小夥伴一直在努力。為了幫助他們,如今當地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多個固定攤位,還會定期提供一些油米等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就像是生長在裂縫裏的植物,得努力發芽才能開出花,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小龍”説。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pagebreak

  大蒜旁擺放着政府和愛心人士贈送給他們的部分油和米(8月6日攝)。

  清晨4點,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位“00後”腦癱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勵着起床。他們要在半小時內洗漱完畢,並做好出攤賣大蒜的準備。

  “小龍”“小琪”“小寒”(均為化名)都是先天性腦癱患者,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穩。“小龍”賣過氣球,“小琪”賣過麵包,“小寒”賣過瓜子,但都以失敗告終。

  2024年9月,他們在當地殘聯的一場活動中相識,由於病情類似,經歷相倣,三人一拍即合,決心一起合租,共同創業。

  最開始,他們嘗試為路人擦鞋,但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幾乎沒有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他們開始擺攤賣起了大蒜。

  為了經營好這門生意,“小寒”每天會花1塊錢買上一個豆沙包,配上生蒜一起嚼進嘴裏,向路人“展示”大蒜的品質;“小龍”閒暇之餘,喜歡去家附近練上一會,鍛煉自己的臂力;“小琪”製作了許多別樣的賣蒜標語,同時為大家燒菜做飯,做起了後勤保障。如今,三人最多一個月可以賺到1200多元,生意不好時,則是800多元。

  由於腿腳不便,從家到農貿市場兩公里的路,他們需花上近一小時。儘管生活不易,三位小夥伴一直在努力。為了幫助他們,如今當地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多個固定攤位,還會定期提供一些油米等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就像是生長在裂縫裏的植物,得努力發芽才能開出花,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小龍”説。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pagebreak

  8月6日清晨,三名小夥在出攤的路上。

  清晨4點,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位“00後”腦癱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勵着起床。他們要在半小時內洗漱完畢,並做好出攤賣大蒜的準備。

  “小龍”“小琪”“小寒”(均為化名)都是先天性腦癱患者,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穩。“小龍”賣過氣球,“小琪”賣過麵包,“小寒”賣過瓜子,但都以失敗告終。

  2024年9月,他們在當地殘聯的一場活動中相識,由於病情類似,經歷相倣,三人一拍即合,決心一起合租,共同創業。

  最開始,他們嘗試為路人擦鞋,但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幾乎沒有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他們開始擺攤賣起了大蒜。

  為了經營好這門生意,“小寒”每天會花1塊錢買上一個豆沙包,配上生蒜一起嚼進嘴裏,向路人“展示”大蒜的品質;“小龍”閒暇之餘,喜歡去家附近練上一會,鍛煉自己的臂力;“小琪”製作了許多別樣的賣蒜標語,同時為大家燒菜做飯,做起了後勤保障。如今,三人最多一個月可以賺到1200多元,生意不好時,則是800多元。

  由於腿腳不便,從家到農貿市場兩公里的路,他們需花上近一小時。儘管生活不易,三位小夥伴一直在努力。為了幫助他們,如今當地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多個固定攤位,還會定期提供一些油米等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就像是生長在裂縫裏的植物,得努力發芽才能開出花,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小龍”説。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pagebreak

  8月6日,三名小夥休息時在家清點一天的收入。

  清晨4點,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位“00後”腦癱青年揉着惺忪的睡眼,互相鼓勵着起床。他們要在半小時內洗漱完畢,並做好出攤賣大蒜的準備。

  “小龍”“小琪”“小寒”(均為化名)都是先天性腦癱患者,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穩。“小龍”賣過氣球,“小琪”賣過麵包,“小寒”賣過瓜子,但都以失敗告終。

  2024年9月,他們在當地殘聯的一場活動中相識,由於病情類似,經歷相倣,三人一拍即合,決心一起合租,共同創業。

  最開始,他們嘗試為路人擦鞋,但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幾乎沒有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他們開始擺攤賣起了大蒜。

  為了經營好這門生意,“小寒”每天會花1塊錢買上一個豆沙包,配上生蒜一起嚼進嘴裏,向路人“展示”大蒜的品質;“小龍”閒暇之餘,喜歡去家附近練上一會,鍛煉自己的臂力;“小琪”製作了許多別樣的賣蒜標語,同時為大家燒菜做飯,做起了後勤保障。如今,三人最多一個月可以賺到1200多元,生意不好時,則是800多元。

  由於腿腳不便,從家到農貿市場兩公里的路,他們需花上近一小時。儘管生活不易,三位小夥伴一直在努力。為了幫助他們,如今當地政府為他們準備了多個固定攤位,還會定期提供一些油米等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就像是生長在裂縫裏的植物,得努力發芽才能開出花,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小龍”説。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