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寶人丨一本更路簿 兩代人守護-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02 11:37:47
來源:新華網

守寶人丨一本更路簿 兩代人守護

字體:

  7月22日,王書保坐在海南琼海的更路簿博物館前。

  “南海航道更路經”,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曾經是每位船長前往南海必備的航海指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千年漁港潭門港,港口邊坐落着一座更路簿博物館。

  館長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他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佈南海。王振忠的父親王書保在航海四十餘年後,把羅盤和簿冊交到兒子手裏:“你把它擺到岸上,讓年輕人聽得懂、看得見。”於是,王振忠開始建館、布展,將家族傳承的更路簿、羅盤、老地圖、海撈瓷等老物件一一陳列。開館後,更路簿博物館迎來大批游客。

  如今,王書保經常和兒子王振忠一起為訪客講解,臉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當年更路簿帶着我平安回家,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我們的南海故事。”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7月22日,在海南琼海的更路簿博物館內,王書保整理更路簿複印件。

  “南海航道更路經”,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曾經是每位船長前往南海必備的航海指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千年漁港潭門港,港口邊坐落着一座更路簿博物館。

  館長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他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佈南海。王振忠的父親王書保在航海四十餘年後,把羅盤和簿冊交到兒子手裏:“你把它擺到岸上,讓年輕人聽得懂、看得見。”於是,王振忠開始建館、布展,將家族傳承的更路簿、羅盤、老地圖、海撈瓷等老物件一一陳列。開館後,更路簿博物館迎來大批游客。

  如今,王書保經常和兒子王振忠一起為訪客講解,臉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當年更路簿帶着我平安回家,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我們的南海故事。”

  新華社記者 程婷婷 攝pagebreak

  7月22日,在海南琼海的更路簿博物館內,王振忠(左)和王書保整理更路簿複印件。

  “南海航道更路經”,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曾經是每位船長前往南海必備的航海指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千年漁港潭門港,港口邊坐落着一座更路簿博物館。

  館長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他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佈南海。王振忠的父親王書保在航海四十餘年後,把羅盤和簿冊交到兒子手裏:“你把它擺到岸上,讓年輕人聽得懂、看得見。”於是,王振忠開始建館、布展,將家族傳承的更路簿、羅盤、老地圖、海撈瓷等老物件一一陳列。開館後,更路簿博物館迎來大批游客。

  如今,王書保經常和兒子王振忠一起為訪客講解,臉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當年更路簿帶着我平安回家,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我們的南海故事。”

  新華社記者 程婷婷 攝pagebreak

  7月31日,王書保(右三)在海南琼海的更路簿博物館內給游客講解。

  “南海航道更路經”,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曾經是每位船長前往南海必備的航海指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千年漁港潭門港,港口邊坐落着一座更路簿博物館。

  館長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他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佈南海。王振忠的父親王書保在航海四十餘年後,把羅盤和簿冊交到兒子手裏:“你把它擺到岸上,讓年輕人聽得懂、看得見。”於是,王振忠開始建館、布展,將家族傳承的更路簿、羅盤、老地圖、海撈瓷等老物件一一陳列。開館後,更路簿博物館迎來大批游客。

  如今,王書保經常和兒子王振忠一起為訪客講解,臉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當年更路簿帶着我平安回家,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我們的南海故事。”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7月31日,游客在海南琼海的更路簿博物館內參觀。

  “南海航道更路經”,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曾經是每位船長前往南海必備的航海指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千年漁港潭門港,港口邊坐落着一座更路簿博物館。

  館長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他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佈南海。王振忠的父親王書保在航海四十餘年後,把羅盤和簿冊交到兒子手裏:“你把它擺到岸上,讓年輕人聽得懂、看得見。”於是,王振忠開始建館、布展,將家族傳承的更路簿、羅盤、老地圖、海撈瓷等老物件一一陳列。開館後,更路簿博物館迎來大批游客。

  如今,王書保經常和兒子王振忠一起為訪客講解,臉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當年更路簿帶着我平安回家,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我們的南海故事。”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7月31日,在海南琼海的更路簿博物館裏,王書保(左)在給游客講解。

  “南海航道更路經”,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曾經是每位船長前往南海必備的航海指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千年漁港潭門港,港口邊坐落着一座更路簿博物館。

  館長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他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佈南海。王振忠的父親王書保在航海四十餘年後,把羅盤和簿冊交到兒子手裏:“你把它擺到岸上,讓年輕人聽得懂、看得見。”於是,王振忠開始建館、布展,將家族傳承的更路簿、羅盤、老地圖、海撈瓷等老物件一一陳列。開館後,更路簿博物館迎來大批游客。

  如今,王書保經常和兒子王振忠一起為訪客講解,臉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當年更路簿帶着我平安回家,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我們的南海故事。”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7月31日,在海南琼海的更路簿博物館裏,王書保(右)在給游客講解。

  “南海航道更路經”,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曾經是每位船長前往南海必備的航海指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千年漁港潭門港,港口邊坐落着一座更路簿博物館。

  館長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他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佈南海。王振忠的父親王書保在航海四十餘年後,把羅盤和簿冊交到兒子手裏:“你把它擺到岸上,讓年輕人聽得懂、看得見。”於是,王振忠開始建館、布展,將家族傳承的更路簿、羅盤、老地圖、海撈瓷等老物件一一陳列。開館後,更路簿博物館迎來大批游客。

  如今,王書保經常和兒子王振忠一起為訪客講解,臉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當年更路簿帶着我平安回家,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我們的南海故事。”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7月31日,在海南琼海的更路簿博物館裏,一位游客用自己的指南針跟古老的羅盤做比對。

  “南海航道更路經”,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曾經是每位船長前往南海必備的航海指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千年漁港潭門港,港口邊坐落着一座更路簿博物館。

  館長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他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佈南海。王振忠的父親王書保在航海四十餘年後,把羅盤和簿冊交到兒子手裏:“你把它擺到岸上,讓年輕人聽得懂、看得見。”於是,王振忠開始建館、布展,將家族傳承的更路簿、羅盤、老地圖、海撈瓷等老物件一一陳列。開館後,更路簿博物館迎來大批游客。

  如今,王書保經常和兒子王振忠一起為訪客講解,臉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當年更路簿帶着我平安回家,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我們的南海故事。”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7月22日,王書保(右)和兒子王振忠在海南琼海潭門鎮的一艘漁船上遠眺。

  “南海航道更路經”,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曾經是每位船長前往南海必備的航海指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千年漁港潭門港,港口邊坐落着一座更路簿博物館。

  館長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他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佈南海。王振忠的父親王書保在航海四十餘年後,把羅盤和簿冊交到兒子手裏:“你把它擺到岸上,讓年輕人聽得懂、看得見。”於是,王振忠開始建館、布展,將家族傳承的更路簿、羅盤、老地圖、海撈瓷等老物件一一陳列。開館後,更路簿博物館迎來大批游客。

  如今,王書保經常和兒子王振忠一起為訪客講解,臉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當年更路簿帶着我平安回家,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我們的南海故事。”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7月22日,一艘漁船航行在海南琼海潭門港(無人機照片)。

  “南海航道更路經”,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曾經是每位船長前往南海必備的航海指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千年漁港潭門港,港口邊坐落着一座更路簿博物館。

  館長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他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佈南海。王振忠的父親王書保在航海四十餘年後,把羅盤和簿冊交到兒子手裏:“你把它擺到岸上,讓年輕人聽得懂、看得見。”於是,王振忠開始建館、布展,將家族傳承的更路簿、羅盤、老地圖、海撈瓷等老物件一一陳列。開館後,更路簿博物館迎來大批游客。

  如今,王書保經常和兒子王振忠一起為訪客講解,臉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當年更路簿帶着我平安回家,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我們的南海故事。”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