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即墨區鰲山灣海域的海上光伏項目區(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漁光融合”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首批並網發電。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採用海洋牧場與海上光伏一體化設計,建立起“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生態發展模式,達到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的效果。一期全容量投産後,預計每年可發綠電約10.7億度,節約標準煤約3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1萬噸。在實現海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綠色資源創新共享的同時,助力當地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pagebreak
青島市即墨區鰲山灣海域的海上光伏項目區(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漁光融合”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首批並網發電。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採用海洋牧場與海上光伏一體化設計,建立起“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生態發展模式,達到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的效果。一期全容量投産後,預計每年可發綠電約10.7億度,節約標準煤約3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1萬噸。在實現海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綠色資源創新共享的同時,助力當地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pagebreak
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光伏&&組裝場區(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漁光融合”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首批並網發電。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採用海洋牧場與海上光伏一體化設計,建立起“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生態發展模式,達到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的效果。一期全容量投産後,預計每年可發綠電約10.7億度,節約標準煤約3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1萬噸。在實現海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綠色資源創新共享的同時,助力當地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pagebreak
在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光伏&&組裝場區,組裝好的光伏&&準備吊裝運往海上安裝作業區(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漁光融合”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首批並網發電。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採用海洋牧場與海上光伏一體化設計,建立起“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生態發展模式,達到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的效果。一期全容量投産後,預計每年可發綠電約10.7億度,節約標準煤約3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1萬噸。在實現海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綠色資源創新共享的同時,助力當地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pagebreak
在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光伏&&組裝場區,組裝好的光伏&&準備吊裝運往海上安裝作業區(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漁光融合”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首批並網發電。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採用海洋牧場與海上光伏一體化設計,建立起“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生態發展模式,達到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的效果。一期全容量投産後,預計每年可發綠電約10.7億度,節約標準煤約3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1萬噸。在實現海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綠色資源創新共享的同時,助力當地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pagebreak
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光伏&&組裝場區(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漁光融合”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首批並網發電。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採用海洋牧場與海上光伏一體化設計,建立起“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生態發展模式,達到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的效果。一期全容量投産後,預計每年可發綠電約10.7億度,節約標準煤約3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1萬噸。在實現海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綠色資源創新共享的同時,助力當地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pagebreak
在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光伏&&組裝場區,一榀正在組裝中的光伏&&由1380 塊光伏板和支架組成(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漁光融合”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首批並網發電。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採用海洋牧場與海上光伏一體化設計,建立起“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生態發展模式,達到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的效果。一期全容量投産後,預計每年可發綠電約10.7億度,節約標準煤約3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1萬噸。在實現海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綠色資源創新共享的同時,助力當地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pagebreak
在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光伏&&組裝場區,組裝好的光伏&&準備吊裝運往海上安裝作業區(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漁光融合”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首批並網發電。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採用海洋牧場與海上光伏一體化設計,建立起“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生態發展模式,達到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的效果。一期全容量投産後,預計每年可發綠電約10.7億度,節約標準煤約3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1萬噸。在實現海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綠色資源創新共享的同時,助力當地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pagebreak
7月3日,工作人員在中電建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陸上升壓站控制中心值守。
近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漁光融合”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首批並網發電。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採用海洋牧場與海上光伏一體化設計,建立起“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生態發展模式,達到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的效果。一期全容量投産後,預計每年可發綠電約10.7億度,節約標準煤約3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1萬噸。在實現海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綠色資源創新共享的同時,助力當地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pagebreak
青島市即墨區鰲山灣海域的海上光伏項目區(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漁光融合”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首批並網發電。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採用海洋牧場與海上光伏一體化設計,建立起“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生態發展模式,達到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的效果。一期全容量投産後,預計每年可發綠電約10.7億度,節約標準煤約3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1萬噸。在實現海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綠色資源創新共享的同時,助力當地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