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內,劉嘉興(中)在與青年科研人員交流。
今年85歲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研究員劉嘉興,從196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雷達、通信和航天測控的研製工作直到今天。六十三年來,劉嘉興與同事們一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
1940年,劉嘉興出生於重慶。新中國成立後,興起了為祖國而學習的高潮,這促使劉嘉興逐漸形成“為了祖國向科學進軍”的志向。最終,劉嘉興報考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當時國防急需的導彈遙控遙測專業。
遙控遙測即遙遠控制、遙遠測量,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如測量衛星飛行軌跡的角度、距離、速度,遙測衛星上的設備是否正常工作,對衛星進行遙控,它形成的一整套測控通信系統就像是一根看不見的風箏線,是衛星、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與地球的唯一紐帶。
1963年,剛參加工作的劉嘉興就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劑量遙測設備的研製工作。“我們的設備是用來測量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在中國是第一次搞,既無圖紙又無資料,所裏的老專家們帶着剛大學畢業的我們艱苦奮鬥、日夜拼搏,硬是在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了設備。”劉嘉興説,“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通過安裝在爆炸區域內的9套遙測設備,成功獲得了原子彈爆炸的劑量。”
隨後,劉嘉興又參與了我國第一部自主研製的殲擊機火控雷達、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測控通信系統、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嫦娥探月測控通信系統、火星探測測控通信系統的研製工作。如今,已85歲高齡的劉嘉興依然潛心科研,致力於目前測控領域最前沿的相控陣測控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
劉嘉興説:“通信距離,從最初參加工作時,原子彈劑量遙測設備的幾十公里,到同步通信衛星的4萬公里,到嫦娥探月的40萬公里,再到火星探測的4億公里。一路走來,我感到很幸運,正是由於祖國的強大,我才有機會不斷攀越科研高峰,而且我堅信,創新驅動發展,我們的事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5月21日,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電訊技術編輯部內,劉嘉興在查閱資料。
今年85歲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研究員劉嘉興,從196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雷達、通信和航天測控的研製工作直到今天。六十三年來,劉嘉興與同事們一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
1940年,劉嘉興出生於重慶。新中國成立後,興起了為祖國而學習的高潮,這促使劉嘉興逐漸形成“為了祖國向科學進軍”的志向。最終,劉嘉興報考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當時國防急需的導彈遙控遙測專業。
遙控遙測即遙遠控制、遙遠測量,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如測量衛星飛行軌跡的角度、距離、速度,遙測衛星上的設備是否正常工作,對衛星進行遙控,它形成的一整套測控通信系統就像是一根看不見的風箏線,是衛星、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與地球的唯一紐帶。
1963年,剛參加工作的劉嘉興就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劑量遙測設備的研製工作。“我們的設備是用來測量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在中國是第一次搞,既無圖紙又無資料,所裏的老專家們帶着剛大學畢業的我們艱苦奮鬥、日夜拼搏,硬是在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了設備。”劉嘉興説,“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通過安裝在爆炸區域內的9套遙測設備,成功獲得了原子彈爆炸的劑量。”
隨後,劉嘉興又參與了我國第一部自主研製的殲擊機火控雷達、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測控通信系統、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嫦娥探月測控通信系統、火星探測測控通信系統的研製工作。如今,已85歲高齡的劉嘉興依然潛心科研,致力於目前測控領域最前沿的相控陣測控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
劉嘉興説:“通信距離,從最初參加工作時,原子彈劑量遙測設備的幾十公里,到同步通信衛星的4萬公里,到嫦娥探月的40萬公里,再到火星探測的4億公里。一路走來,我感到很幸運,正是由於祖國的強大,我才有機會不斷攀越科研高峰,而且我堅信,創新驅動發展,我們的事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5月21日,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電訊技術編輯部內,劉嘉興在查閱資料。
今年85歲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研究員劉嘉興,從196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雷達、通信和航天測控的研製工作直到今天。六十三年來,劉嘉興與同事們一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
1940年,劉嘉興出生於重慶。新中國成立後,興起了為祖國而學習的高潮,這促使劉嘉興逐漸形成“為了祖國向科學進軍”的志向。最終,劉嘉興報考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當時國防急需的導彈遙控遙測專業。
遙控遙測即遙遠控制、遙遠測量,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如測量衛星飛行軌跡的角度、距離、速度,遙測衛星上的設備是否正常工作,對衛星進行遙控,它形成的一整套測控通信系統就像是一根看不見的風箏線,是衛星、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與地球的唯一紐帶。
1963年,剛參加工作的劉嘉興就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劑量遙測設備的研製工作。“我們的設備是用來測量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在中國是第一次搞,既無圖紙又無資料,所裏的老專家們帶着剛大學畢業的我們艱苦奮鬥、日夜拼搏,硬是在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了設備。”劉嘉興説,“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通過安裝在爆炸區域內的9套遙測設備,成功獲得了原子彈爆炸的劑量。”
隨後,劉嘉興又參與了我國第一部自主研製的殲擊機火控雷達、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測控通信系統、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嫦娥探月測控通信系統、火星探測測控通信系統的研製工作。如今,已85歲高齡的劉嘉興依然潛心科研,致力於目前測控領域最前沿的相控陣測控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
劉嘉興説:“通信距離,從最初參加工作時,原子彈劑量遙測設備的幾十公里,到同步通信衛星的4萬公里,到嫦娥探月的40萬公里,再到火星探測的4億公里。一路走來,我感到很幸運,正是由於祖國的強大,我才有機會不斷攀越科研高峰,而且我堅信,創新驅動發展,我們的事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5月21日,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聯試大廳內,劉嘉興(左三)在與科研人員交流。
今年85歲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研究員劉嘉興,從196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雷達、通信和航天測控的研製工作直到今天。六十三年來,劉嘉興與同事們一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
1940年,劉嘉興出生於重慶。新中國成立後,興起了為祖國而學習的高潮,這促使劉嘉興逐漸形成“為了祖國向科學進軍”的志向。最終,劉嘉興報考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當時國防急需的導彈遙控遙測專業。
遙控遙測即遙遠控制、遙遠測量,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如測量衛星飛行軌跡的角度、距離、速度,遙測衛星上的設備是否正常工作,對衛星進行遙控,它形成的一整套測控通信系統就像是一根看不見的風箏線,是衛星、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與地球的唯一紐帶。
1963年,剛參加工作的劉嘉興就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劑量遙測設備的研製工作。“我們的設備是用來測量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在中國是第一次搞,既無圖紙又無資料,所裏的老專家們帶着剛大學畢業的我們艱苦奮鬥、日夜拼搏,硬是在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了設備。”劉嘉興説,“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通過安裝在爆炸區域內的9套遙測設備,成功獲得了原子彈爆炸的劑量。”
隨後,劉嘉興又參與了我國第一部自主研製的殲擊機火控雷達、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測控通信系統、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嫦娥探月測控通信系統、火星探測測控通信系統的研製工作。如今,已85歲高齡的劉嘉興依然潛心科研,致力於目前測控領域最前沿的相控陣測控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
劉嘉興説:“通信距離,從最初參加工作時,原子彈劑量遙測設備的幾十公里,到同步通信衛星的4萬公里,到嫦娥探月的40萬公里,再到火星探測的4億公里。一路走來,我感到很幸運,正是由於祖國的強大,我才有機會不斷攀越科研高峰,而且我堅信,創新驅動發展,我們的事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5月21日,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聯試大廳內,劉嘉興(左三)在與科研人員交流。
今年85歲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研究員劉嘉興,從196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雷達、通信和航天測控的研製工作直到今天。六十三年來,劉嘉興與同事們一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
1940年,劉嘉興出生於重慶。新中國成立後,興起了為祖國而學習的高潮,這促使劉嘉興逐漸形成“為了祖國向科學進軍”的志向。最終,劉嘉興報考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當時國防急需的導彈遙控遙測專業。
遙控遙測即遙遠控制、遙遠測量,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如測量衛星飛行軌跡的角度、距離、速度,遙測衛星上的設備是否正常工作,對衛星進行遙控,它形成的一整套測控通信系統就像是一根看不見的風箏線,是衛星、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與地球的唯一紐帶。
1963年,剛參加工作的劉嘉興就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劑量遙測設備的研製工作。“我們的設備是用來測量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在中國是第一次搞,既無圖紙又無資料,所裏的老專家們帶着剛大學畢業的我們艱苦奮鬥、日夜拼搏,硬是在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了設備。”劉嘉興説,“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通過安裝在爆炸區域內的9套遙測設備,成功獲得了原子彈爆炸的劑量。”
隨後,劉嘉興又參與了我國第一部自主研製的殲擊機火控雷達、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測控通信系統、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嫦娥探月測控通信系統、火星探測測控通信系統的研製工作。如今,已85歲高齡的劉嘉興依然潛心科研,致力於目前測控領域最前沿的相控陣測控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
劉嘉興説:“通信距離,從最初參加工作時,原子彈劑量遙測設備的幾十公里,到同步通信衛星的4萬公里,到嫦娥探月的40萬公里,再到火星探測的4億公里。一路走來,我感到很幸運,正是由於祖國的強大,我才有機會不斷攀越科研高峰,而且我堅信,創新驅動發展,我們的事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5月21日,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內,劉嘉興(中)在與青年科研人員交流。
今年85歲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研究員劉嘉興,從196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雷達、通信和航天測控的研製工作直到今天。六十三年來,劉嘉興與同事們一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
1940年,劉嘉興出生於重慶。新中國成立後,興起了為祖國而學習的高潮,這促使劉嘉興逐漸形成“為了祖國向科學進軍”的志向。最終,劉嘉興報考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當時國防急需的導彈遙控遙測專業。
遙控遙測即遙遠控制、遙遠測量,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如測量衛星飛行軌跡的角度、距離、速度,遙測衛星上的設備是否正常工作,對衛星進行遙控,它形成的一整套測控通信系統就像是一根看不見的風箏線,是衛星、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與地球的唯一紐帶。
1963年,剛參加工作的劉嘉興就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劑量遙測設備的研製工作。“我們的設備是用來測量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在中國是第一次搞,既無圖紙又無資料,所裏的老專家們帶着剛大學畢業的我們艱苦奮鬥、日夜拼搏,硬是在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了設備。”劉嘉興説,“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通過安裝在爆炸區域內的9套遙測設備,成功獲得了原子彈爆炸的劑量。”
隨後,劉嘉興又參與了我國第一部自主研製的殲擊機火控雷達、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測控通信系統、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嫦娥探月測控通信系統、火星探測測控通信系統的研製工作。如今,已85歲高齡的劉嘉興依然潛心科研,致力於目前測控領域最前沿的相控陣測控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
劉嘉興説:“通信距離,從最初參加工作時,原子彈劑量遙測設備的幾十公里,到同步通信衛星的4萬公里,到嫦娥探月的40萬公里,再到火星探測的4億公里。一路走來,我感到很幸運,正是由於祖國的強大,我才有機會不斷攀越科研高峰,而且我堅信,創新驅動發展,我們的事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5月21日,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內,劉嘉興(中)在與青年科研人員交流。
今年85歲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研究員劉嘉興,從196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雷達、通信和航天測控的研製工作直到今天。六十三年來,劉嘉興與同事們一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
1940年,劉嘉興出生於重慶。新中國成立後,興起了為祖國而學習的高潮,這促使劉嘉興逐漸形成“為了祖國向科學進軍”的志向。最終,劉嘉興報考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當時國防急需的導彈遙控遙測專業。
遙控遙測即遙遠控制、遙遠測量,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如測量衛星飛行軌跡的角度、距離、速度,遙測衛星上的設備是否正常工作,對衛星進行遙控,它形成的一整套測控通信系統就像是一根看不見的風箏線,是衛星、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與地球的唯一紐帶。
1963年,剛參加工作的劉嘉興就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劑量遙測設備的研製工作。“我們的設備是用來測量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在中國是第一次搞,既無圖紙又無資料,所裏的老專家們帶着剛大學畢業的我們艱苦奮鬥、日夜拼搏,硬是在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了設備。”劉嘉興説,“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通過安裝在爆炸區域內的9套遙測設備,成功獲得了原子彈爆炸的劑量。”
隨後,劉嘉興又參與了我國第一部自主研製的殲擊機火控雷達、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測控通信系統、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嫦娥探月測控通信系統、火星探測測控通信系統的研製工作。如今,已85歲高齡的劉嘉興依然潛心科研,致力於目前測控領域最前沿的相控陣測控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
劉嘉興説:“通信距離,從最初參加工作時,原子彈劑量遙測設備的幾十公里,到同步通信衛星的4萬公里,到嫦娥探月的40萬公里,再到火星探測的4億公里。一路走來,我感到很幸運,正是由於祖國的強大,我才有機會不斷攀越科研高峰,而且我堅信,創新驅動發展,我們的事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1962年,剛參加工作時的劉嘉興(資料照片)。
今年85歲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研究員劉嘉興,從196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雷達、通信和航天測控的研製工作直到今天。六十三年來,劉嘉興與同事們一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
1940年,劉嘉興出生於重慶。新中國成立後,興起了為祖國而學習的高潮,這促使劉嘉興逐漸形成“為了祖國向科學進軍”的志向。最終,劉嘉興報考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當時國防急需的導彈遙控遙測專業。
遙控遙測即遙遠控制、遙遠測量,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如測量衛星飛行軌跡的角度、距離、速度,遙測衛星上的設備是否正常工作,對衛星進行遙控,它形成的一整套測控通信系統就像是一根看不見的風箏線,是衛星、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與地球的唯一紐帶。
1963年,剛參加工作的劉嘉興就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劑量遙測設備的研製工作。“我們的設備是用來測量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在中國是第一次搞,既無圖紙又無資料,所裏的老專家們帶着剛大學畢業的我們艱苦奮鬥、日夜拼搏,硬是在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了設備。”劉嘉興説,“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通過安裝在爆炸區域內的9套遙測設備,成功獲得了原子彈爆炸的劑量。”
隨後,劉嘉興又參與了我國第一部自主研製的殲擊機火控雷達、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測控通信系統、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嫦娥探月測控通信系統、火星探測測控通信系統的研製工作。如今,已85歲高齡的劉嘉興依然潛心科研,致力於目前測控領域最前沿的相控陣測控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
劉嘉興説:“通信距離,從最初參加工作時,原子彈劑量遙測設備的幾十公里,到同步通信衛星的4萬公里,到嫦娥探月的40萬公里,再到火星探測的4億公里。一路走來,我感到很幸運,正是由於祖國的強大,我才有機會不斷攀越科研高峰,而且我堅信,創新驅動發展,我們的事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新華社發pagebreak
2020年,劉嘉興去佳木斯66米深空站指導工作時留影(資料照片)。
今年85歲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研究員劉嘉興,從196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雷達、通信和航天測控的研製工作直到今天。六十三年來,劉嘉興與同事們一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
1940年,劉嘉興出生於重慶。新中國成立後,興起了為祖國而學習的高潮,這促使劉嘉興逐漸形成“為了祖國向科學進軍”的志向。最終,劉嘉興報考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當時國防急需的導彈遙控遙測專業。
遙控遙測即遙遠控制、遙遠測量,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如測量衛星飛行軌跡的角度、距離、速度,遙測衛星上的設備是否正常工作,對衛星進行遙控,它形成的一整套測控通信系統就像是一根看不見的風箏線,是衛星、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與地球的唯一紐帶。
1963年,剛參加工作的劉嘉興就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劑量遙測設備的研製工作。“我們的設備是用來測量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在中國是第一次搞,既無圖紙又無資料,所裏的老專家們帶着剛大學畢業的我們艱苦奮鬥、日夜拼搏,硬是在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了設備。”劉嘉興説,“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通過安裝在爆炸區域內的9套遙測設備,成功獲得了原子彈爆炸的劑量。”
隨後,劉嘉興又參與了我國第一部自主研製的殲擊機火控雷達、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測控通信系統、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嫦娥探月測控通信系統、火星探測測控通信系統的研製工作。如今,已85歲高齡的劉嘉興依然潛心科研,致力於目前測控領域最前沿的相控陣測控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
劉嘉興説:“通信距離,從最初參加工作時,原子彈劑量遙測設備的幾十公里,到同步通信衛星的4萬公里,到嫦娥探月的40萬公里,再到火星探測的4億公里。一路走來,我感到很幸運,正是由於祖國的強大,我才有機會不斷攀越科研高峰,而且我堅信,創新驅動發展,我們的事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新華社發pagebreak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劉嘉興為遠望號上的測控設備做聯試工作時留影(資料照片)。
今年85歲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研究員劉嘉興,從196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雷達、通信和航天測控的研製工作直到今天。六十三年來,劉嘉興與同事們一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
1940年,劉嘉興出生於重慶。新中國成立後,興起了為祖國而學習的高潮,這促使劉嘉興逐漸形成“為了祖國向科學進軍”的志向。最終,劉嘉興報考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當時國防急需的導彈遙控遙測專業。
遙控遙測即遙遠控制、遙遠測量,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如測量衛星飛行軌跡的角度、距離、速度,遙測衛星上的設備是否正常工作,對衛星進行遙控,它形成的一整套測控通信系統就像是一根看不見的風箏線,是衛星、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與地球的唯一紐帶。
1963年,剛參加工作的劉嘉興就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劑量遙測設備的研製工作。“我們的設備是用來測量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在中國是第一次搞,既無圖紙又無資料,所裏的老專家們帶着剛大學畢業的我們艱苦奮鬥、日夜拼搏,硬是在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了設備。”劉嘉興説,“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通過安裝在爆炸區域內的9套遙測設備,成功獲得了原子彈爆炸的劑量。”
隨後,劉嘉興又參與了我國第一部自主研製的殲擊機火控雷達、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測控通信系統、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嫦娥探月測控通信系統、火星探測測控通信系統的研製工作。如今,已85歲高齡的劉嘉興依然潛心科研,致力於目前測控領域最前沿的相控陣測控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
劉嘉興説:“通信距離,從最初參加工作時,原子彈劑量遙測設備的幾十公里,到同步通信衛星的4萬公里,到嫦娥探月的40萬公里,再到火星探測的4億公里。一路走來,我感到很幸運,正是由於祖國的強大,我才有機會不斷攀越科研高峰,而且我堅信,創新驅動發展,我們的事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