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丨急診科裏的守護者-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5/12 10:41:05
來源:新華網

圖片故事丨急診科裏的守護者

字體:

  5月10日,護士長邵龍(右)帶領護士準備進行呼吸心跳驟停搶救工作。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5月10日,護士長邵龍(右)接收新患者,並與120工作人員交接病人病情,準備為患者進行處置。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5月10日,護士長邵龍呼叫醫護開展搶救工作。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5月10日,邵龍參與患者搶救工作,觀察病情變化。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5月10日,護士長邵龍接收新入院患者,進行心電監護等護理操作。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5月10日,護士長邵龍(左)指導年輕護士進行危重患者病情觀察與記錄。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5月8日,邵龍(右)在和急診科值班護士交流。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5月8日,邵龍(右)在診室協助處理患者傷口。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5月10日,邵龍觀察整個病區患者生命體徵情況。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5月8日,邵龍在急診科重症監護室巡查。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5月8日,邵龍(左)和患者家屬溝通。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5月8日,邵龍(中)和醫生一起了解新入院患者情況。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5月8日,邵龍(右)對患者進行護理。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5月8日,邵龍(右)在指導急診科實習護士錄入數據。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5月10日,護士長邵龍(右)指導青年護士規範應用搶救技能操作。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5月8日,邵龍查看科室內消毒設備運行情況。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5月8日,邵龍在給患者配藥。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5月8日,邵龍(右)和同事交接工作。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5月8日,邵龍在午休期間通過電話了解新入院患者情況。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2020年2月16日,邵龍(右)在武漢武昌方艙醫院對患者進行護理(資料照片)。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發pagebreak

  2020年2月10日,邵龍(左)在武漢武昌方艙醫院交接班(資料照片)。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發pagebreak

  2019年6月21日,邵龍(右)參加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遼寧)災難現場模擬演練(資料照片)。

  早上七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龍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查看急診監護室的患者情況,接着每日例行巡檢心電圖機、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後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早交接班。邵龍從事急診護理工作17年,參與搶救危重患者4300余例,帶領的護理團隊現有成員20餘人。

  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邵龍參與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他所在的團隊用30小時完成了800張床位的場地改造,他堅守了58個日夜完成了護理工作任務。

  在日常管理中,他總結出了獨到的“三維度管理法”,包括:規範護理操作流程、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目前,邵龍已培養10余名護理教師承擔科室培訓、教學任務。

  從青澀護士到管理骨幹,邵龍對急診護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急診人雙手托起的不只是患者,更是醫者信仰。”

  新華社發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