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之歌|“焊”匠劉海林:匠心雕鑄大國重器-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4/30 14:18:29
來源:新華網

勞動者之歌|“焊”匠劉海林:匠心雕鑄大國重器

字體:

  這是4月29日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車間拍攝的劉海林肖像。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4月29日,劉海林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建造場地檢查焊槍。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4月29日,劉海林在位於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的工作室戴上焊接面罩,準備進行焊接作業。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4月29日,劉海林在位於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的工作室檢查一處焊縫。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4月29日,劉海林在位於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的工作室調試一款焊接機器人。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發(李浩瑋攝)pagebreak

  4月29日,劉海林在位於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的工作室對一款新型焊接材料進行試驗焊接。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發(李浩瑋攝)pagebreak

  4月29日,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劉海林(左二)和同事調試一台焊接機器人。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發(杜鵬輝 攝)pagebreak

  4月29日,在位於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的工作室,劉海林(左)和同事對一款新型焊接材料進行試驗焊接。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4月29日,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結構預製車間,劉海林(左)指導同事進行焊接作業。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4月29日,劉海林(左)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結構預製車間調試焊接機器人。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發(李浩瑋 攝)pagebreak

  4月29日,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結構預製車間,劉海林(左)和同事調試焊接機器人。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4月29日,劉海林(前中)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車間內和工作室同事合影。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焊工首席技師,今年44歲。自1998年踏入焊接行業以來,他參與了“深海一號”、渤中19-6氣田等5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電焊是個技術活,每道完美的焊縫背後,是幾十萬次手臂擺動形成的肌肉記憶。”劉海林告訴記者。為練就一手好“焊技”,年輕時劉海林曾堅持每晚用胳膊吊板磚,以增強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憑藉精湛的焊接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劉海林一步步從普通焊工成長為享譽業內的技能大師。

  2012年成立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已攻克了135項焊接難題,申請國家專利77項,培養出技師50餘人。

  2022年,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投産後,16&全自動焊接機器人成為劉海林工作室的“新成員”。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大腦”更聰明、操作更精確,劉海林刻苦鑽研,將二十多年的經驗轉化成數據“喂”給這些機器人“徒弟”。

  從手持焊槍到訓練機器人,劉海林的進階之路鐫刻着“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印記。“當這些大國重器開始從機器人的手中拔節生長,我們焊接的不再只是鋼板,更是中國智造通向深藍的鋼鐵脊梁。”劉海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