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紅樹大熊貓”紅欖李的保護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4/22 15:25:32
來源:新華網

圖片故事|“紅樹大熊貓”紅欖李的保護之路

字體:

  4月9日,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一株百年紅欖李開出朵朵小花。

  趕在漲潮前,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室主任曾德華和同事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過河溝和泥濘的灘塗,到達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始對九株百年樹齡的野生紅欖李進行監測,同時查看之前野外回歸種植的樹苗生長情況。有時,工作結束時潮水已漲,科研人員們返回時褲子濕透也成了常事。

  紅欖李,被譽為紅樹植物中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由於其對生長環境的挑剔,2014年野生種群數量一度銳減至14株。為了拯救這一瀕危物種,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付出了大量心血。

  2021年,三亞一棵百年紅欖李生長情況岌岌可危,為了拯救它,曾德華和同事手挑肩背運來8000斤營養土,將樹根周圍的地勢填高,同時利用排水溝將潮水引出。如今,這棵紅欖李又重新長出了新葉。

  由於紅欖李的種子空胚率很高,野外繁育受限。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通過人工輔助授粉、空中壓條等技術手段,成功提高了紅欖李的繁育成功率,目前已培育了10000株幼苗。他們還開展了野外回歸試驗,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野外種植了2000多株紅欖李。

  “這株紅欖李是我們五年前種的,現在已經比我要高一個頭了。”曾德華端詳着保護區裏的一株幼苗説道,“紅欖李非常脆弱,一次極端天氣就可能讓它們一夜死亡,保護紅欖李的路還很長。”

  目前,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紅欖李長勢良好,部分新植株已開花結果,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三亞通過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增加了紅樹林的面積和生物多樣性,為紅欖李等珍稀物種提供了更好的棲息環境,也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4月9日,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曾德華查看之前種植的紅欖李幼苗生長情況。

  趕在漲潮前,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室主任曾德華和同事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過河溝和泥濘的灘塗,到達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始對九株百年樹齡的野生紅欖李進行監測,同時查看之前野外回歸種植的樹苗生長情況。有時,工作結束時潮水已漲,科研人員們返回時褲子濕透也成了常事。

  紅欖李,被譽為紅樹植物中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由於其對生長環境的挑剔,2014年野生種群數量一度銳減至14株。為了拯救這一瀕危物種,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付出了大量心血。

  2021年,三亞一棵百年紅欖李生長情況岌岌可危,為了拯救它,曾德華和同事手挑肩背運來8000斤營養土,將樹根周圍的地勢填高,同時利用排水溝將潮水引出。如今,這棵紅欖李又重新長出了新葉。

  由於紅欖李的種子空胚率很高,野外繁育受限。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通過人工輔助授粉、空中壓條等技術手段,成功提高了紅欖李的繁育成功率,目前已培育了10000株幼苗。他們還開展了野外回歸試驗,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野外種植了2000多株紅欖李。

  “這株紅欖李是我們五年前種的,現在已經比我要高一個頭了。”曾德華端詳着保護區裏的一株幼苗説道,“紅欖李非常脆弱,一次極端天氣就可能讓它們一夜死亡,保護紅欖李的路還很長。”

  目前,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紅欖李長勢良好,部分新植株已開花結果,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三亞通過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增加了紅樹林的面積和生物多樣性,為紅欖李等珍稀物種提供了更好的棲息環境,也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4月9日,曾德華在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溫室大棚裏移栽紅欖李幼苗。

  趕在漲潮前,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室主任曾德華和同事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過河溝和泥濘的灘塗,到達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始對九株百年樹齡的野生紅欖李進行監測,同時查看之前野外回歸種植的樹苗生長情況。有時,工作結束時潮水已漲,科研人員們返回時褲子濕透也成了常事。

  紅欖李,被譽為紅樹植物中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由於其對生長環境的挑剔,2014年野生種群數量一度銳減至14株。為了拯救這一瀕危物種,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付出了大量心血。

  2021年,三亞一棵百年紅欖李生長情況岌岌可危,為了拯救它,曾德華和同事手挑肩背運來8000斤營養土,將樹根周圍的地勢填高,同時利用排水溝將潮水引出。如今,這棵紅欖李又重新長出了新葉。

  由於紅欖李的種子空胚率很高,野外繁育受限。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通過人工輔助授粉、空中壓條等技術手段,成功提高了紅欖李的繁育成功率,目前已培育了10000株幼苗。他們還開展了野外回歸試驗,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野外種植了2000多株紅欖李。

  “這株紅欖李是我們五年前種的,現在已經比我要高一個頭了。”曾德華端詳着保護區裏的一株幼苗説道,“紅欖李非常脆弱,一次極端天氣就可能讓它們一夜死亡,保護紅欖李的路還很長。”

  目前,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紅欖李長勢良好,部分新植株已開花結果,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三亞通過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增加了紅樹林的面積和生物多樣性,為紅欖李等珍稀物種提供了更好的棲息環境,也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4月9日,曾德華在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人工潮汐池查看紅欖李的生長情況。

  趕在漲潮前,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室主任曾德華和同事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過河溝和泥濘的灘塗,到達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始對九株百年樹齡的野生紅欖李進行監測,同時查看之前野外回歸種植的樹苗生長情況。有時,工作結束時潮水已漲,科研人員們返回時褲子濕透也成了常事。

  紅欖李,被譽為紅樹植物中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由於其對生長環境的挑剔,2014年野生種群數量一度銳減至14株。為了拯救這一瀕危物種,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付出了大量心血。

  2021年,三亞一棵百年紅欖李生長情況岌岌可危,為了拯救它,曾德華和同事手挑肩背運來8000斤營養土,將樹根周圍的地勢填高,同時利用排水溝將潮水引出。如今,這棵紅欖李又重新長出了新葉。

  由於紅欖李的種子空胚率很高,野外繁育受限。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通過人工輔助授粉、空中壓條等技術手段,成功提高了紅欖李的繁育成功率,目前已培育了10000株幼苗。他們還開展了野外回歸試驗,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野外種植了2000多株紅欖李。

  “這株紅欖李是我們五年前種的,現在已經比我要高一個頭了。”曾德華端詳着保護區裏的一株幼苗説道,“紅欖李非常脆弱,一次極端天氣就可能讓它們一夜死亡,保護紅欖李的路還很長。”

  目前,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紅欖李長勢良好,部分新植株已開花結果,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三亞通過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增加了紅樹林的面積和生物多樣性,為紅欖李等珍稀物種提供了更好的棲息環境,也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4月9日,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曾德華收集一株百年紅欖李的種子。

  趕在漲潮前,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室主任曾德華和同事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過河溝和泥濘的灘塗,到達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始對九株百年樹齡的野生紅欖李進行監測,同時查看之前野外回歸種植的樹苗生長情況。有時,工作結束時潮水已漲,科研人員們返回時褲子濕透也成了常事。

  紅欖李,被譽為紅樹植物中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由於其對生長環境的挑剔,2014年野生種群數量一度銳減至14株。為了拯救這一瀕危物種,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付出了大量心血。

  2021年,三亞一棵百年紅欖李生長情況岌岌可危,為了拯救它,曾德華和同事手挑肩背運來8000斤營養土,將樹根周圍的地勢填高,同時利用排水溝將潮水引出。如今,這棵紅欖李又重新長出了新葉。

  由於紅欖李的種子空胚率很高,野外繁育受限。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通過人工輔助授粉、空中壓條等技術手段,成功提高了紅欖李的繁育成功率,目前已培育了10000株幼苗。他們還開展了野外回歸試驗,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野外種植了2000多株紅欖李。

  “這株紅欖李是我們五年前種的,現在已經比我要高一個頭了。”曾德華端詳着保護區裏的一株幼苗説道,“紅欖李非常脆弱,一次極端天氣就可能讓它們一夜死亡,保護紅欖李的路還很長。”

  目前,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紅欖李長勢良好,部分新植株已開花結果,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三亞通過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增加了紅樹林的面積和生物多樣性,為紅欖李等珍稀物種提供了更好的棲息環境,也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4月10日,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技術員王炳宇(左)在溫室大棚內對紅欖李進行人工授粉實驗。

  趕在漲潮前,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室主任曾德華和同事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過河溝和泥濘的灘塗,到達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始對九株百年樹齡的野生紅欖李進行監測,同時查看之前野外回歸種植的樹苗生長情況。有時,工作結束時潮水已漲,科研人員們返回時褲子濕透也成了常事。

  紅欖李,被譽為紅樹植物中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由於其對生長環境的挑剔,2014年野生種群數量一度銳減至14株。為了拯救這一瀕危物種,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付出了大量心血。

  2021年,三亞一棵百年紅欖李生長情況岌岌可危,為了拯救它,曾德華和同事手挑肩背運來8000斤營養土,將樹根周圍的地勢填高,同時利用排水溝將潮水引出。如今,這棵紅欖李又重新長出了新葉。

  由於紅欖李的種子空胚率很高,野外繁育受限。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通過人工輔助授粉、空中壓條等技術手段,成功提高了紅欖李的繁育成功率,目前已培育了10000株幼苗。他們還開展了野外回歸試驗,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野外種植了2000多株紅欖李。

  “這株紅欖李是我們五年前種的,現在已經比我要高一個頭了。”曾德華端詳着保護區裏的一株幼苗説道,“紅欖李非常脆弱,一次極端天氣就可能讓它們一夜死亡,保護紅欖李的路還很長。”

  目前,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紅欖李長勢良好,部分新植株已開花結果,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三亞通過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增加了紅樹林的面積和生物多樣性,為紅欖李等珍稀物種提供了更好的棲息環境,也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4月10日,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技術員王炳宇在溫室大棚內對紅欖李進行人工授粉實驗。

  趕在漲潮前,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室主任曾德華和同事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過河溝和泥濘的灘塗,到達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始對九株百年樹齡的野生紅欖李進行監測,同時查看之前野外回歸種植的樹苗生長情況。有時,工作結束時潮水已漲,科研人員們返回時褲子濕透也成了常事。

  紅欖李,被譽為紅樹植物中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由於其對生長環境的挑剔,2014年野生種群數量一度銳減至14株。為了拯救這一瀕危物種,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付出了大量心血。

  2021年,三亞一棵百年紅欖李生長情況岌岌可危,為了拯救它,曾德華和同事手挑肩背運來8000斤營養土,將樹根周圍的地勢填高,同時利用排水溝將潮水引出。如今,這棵紅欖李又重新長出了新葉。

  由於紅欖李的種子空胚率很高,野外繁育受限。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通過人工輔助授粉、空中壓條等技術手段,成功提高了紅欖李的繁育成功率,目前已培育了10000株幼苗。他們還開展了野外回歸試驗,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野外種植了2000多株紅欖李。

  “這株紅欖李是我們五年前種的,現在已經比我要高一個頭了。”曾德華端詳着保護區裏的一株幼苗説道,“紅欖李非常脆弱,一次極端天氣就可能讓它們一夜死亡,保護紅欖李的路還很長。”

  目前,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紅欖李長勢良好,部分新植株已開花結果,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三亞通過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增加了紅樹林的面積和生物多樣性,為紅欖李等珍稀物種提供了更好的棲息環境,也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這是4月10日拍攝的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溫室大棚裏的紅欖李幼苗。

  趕在漲潮前,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室主任曾德華和同事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過河溝和泥濘的灘塗,到達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始對九株百年樹齡的野生紅欖李進行監測,同時查看之前野外回歸種植的樹苗生長情況。有時,工作結束時潮水已漲,科研人員們返回時褲子濕透也成了常事。

  紅欖李,被譽為紅樹植物中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由於其對生長環境的挑剔,2014年野生種群數量一度銳減至14株。為了拯救這一瀕危物種,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付出了大量心血。

  2021年,三亞一棵百年紅欖李生長情況岌岌可危,為了拯救它,曾德華和同事手挑肩背運來8000斤營養土,將樹根周圍的地勢填高,同時利用排水溝將潮水引出。如今,這棵紅欖李又重新長出了新葉。

  由於紅欖李的種子空胚率很高,野外繁育受限。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通過人工輔助授粉、空中壓條等技術手段,成功提高了紅欖李的繁育成功率,目前已培育了10000株幼苗。他們還開展了野外回歸試驗,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野外種植了2000多株紅欖李。

  “這株紅欖李是我們五年前種的,現在已經比我要高一個頭了。”曾德華端詳着保護區裏的一株幼苗説道,“紅欖李非常脆弱,一次極端天氣就可能讓它們一夜死亡,保護紅欖李的路還很長。”

  目前,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紅欖李長勢良好,部分新植株已開花結果,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三亞通過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增加了紅樹林的面積和生物多樣性,為紅欖李等珍稀物種提供了更好的棲息環境,也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4月10日,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技術員王炳宇穿過河道返回。

  趕在漲潮前,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室主任曾德華和同事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過河溝和泥濘的灘塗,到達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始對九株百年樹齡的野生紅欖李進行監測,同時查看之前野外回歸種植的樹苗生長情況。有時,工作結束時潮水已漲,科研人員們返回時褲子濕透也成了常事。

  紅欖李,被譽為紅樹植物中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由於其對生長環境的挑剔,2014年野生種群數量一度銳減至14株。為了拯救這一瀕危物種,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付出了大量心血。

  2021年,三亞一棵百年紅欖李生長情況岌岌可危,為了拯救它,曾德華和同事手挑肩背運來8000斤營養土,將樹根周圍的地勢填高,同時利用排水溝將潮水引出。如今,這棵紅欖李又重新長出了新葉。

  由於紅欖李的種子空胚率很高,野外繁育受限。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通過人工輔助授粉、空中壓條等技術手段,成功提高了紅欖李的繁育成功率,目前已培育了10000株幼苗。他們還開展了野外回歸試驗,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野外種植了2000多株紅欖李。

  “這株紅欖李是我們五年前種的,現在已經比我要高一個頭了。”曾德華端詳着保護區裏的一株幼苗説道,“紅欖李非常脆弱,一次極端天氣就可能讓它們一夜死亡,保護紅欖李的路還很長。”

  目前,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紅欖李長勢良好,部分新植株已開花結果,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三亞通過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增加了紅樹林的面積和生物多樣性,為紅欖李等珍稀物種提供了更好的棲息環境,也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