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丨起舞天山下的江淮少年-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4/22 19:49:04
來源:新華網

圖片故事丨起舞天山下的江淮少年

字體:

  4月14日,羅昊(前)和同學在舞蹈學院專業技能課教室裏學習維吾爾族舞蹈。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發(徐銳 攝)pagebreak

  4月14日,羅昊(前右)在舞蹈學院教師買買提·馬木提(前左)的指導下學習維吾爾族舞蹈。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發(徐銳 攝)pagebreak

  4月14日,羅昊和同學在舞蹈學院專業技能課教室裏學習維吾爾族舞蹈。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pagebreak

  4月14日,羅昊(前)在舞蹈學院教師買買提·馬木提的指導下學習維吾爾族舞蹈。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發(徐銳 攝)pagebreak

  4月14日,羅昊(右二)和同學在舞蹈學院專業技能課教室裏學習維吾爾族舞蹈。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記者 王菲pagebreak

  4月14日,羅昊(右一)和同學在舞蹈學院專業技能課教室裏學習維吾爾族舞蹈。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記者 王菲pagebreak

  4月14日,羅昊(中左)在舞蹈學院教師買買提·馬木提(中右)的指導下學習維吾爾族舞蹈。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記者 王菲pagebreak

  4月14日,羅昊(左)和同學在排練間隙觀看手機視頻溝通舞蹈動作。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pagebreak

  4月14日,羅昊(左)和同學在舞蹈學院專業技能課教室裏排練群舞《陽光下的麥蓋提》。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記者 王菲pagebreak

  4月14日,羅昊在排練群舞《陽光下的麥蓋提》間隙觀看手機視頻糾正自己的舞蹈動作。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記者 王菲pagebreak

  4月18日,羅昊(右)和同學在新疆藝術學院籃球場上打球。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記者 王菲pagebreak

  4月18日,羅昊在舞蹈學院理論課教室裏寫作業。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發(徐銳 攝)pagebreak

  4月14日,羅昊(右)和同學在排練群舞《陽光下的麥蓋提》間隙溝通交流舞蹈動作。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記者 王菲pagebreak

  4月14日,羅昊(左)和同學一起走向舞蹈學院教學樓。

  夜晚11點的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練功房內,19歲的羅昊仍對着落地鏡練習。旋轉、騰躍、抖肩,少年修長的身形劃出優美的弧線。這個來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體語言解構着木卡姆的古老密碼。

  幾年前,羅昊偶然間在網上看到曾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的《陽光下的麥蓋提》視頻,為這個自幼習舞的江淮少年打開了新世界。視頻裏,“刀郎木卡姆”與“鼓子秧歌”的對話、舞者剛勁有力的鷹舞振臂、少年們激情澎湃的神情,讓羅昊第一次意識到舞蹈不僅是形體的表達,更是流淌着文化的血脈。懷揣着對民族舞的癡迷,這個從未踏足西北的少年開始學習新疆民族舞蹈。

  2024年,羅昊如願考上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跨越三千公里來到烏魯木齊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課程時,羅昊發現自己以前學習的很多動作都不夠規範,尤其是一些民族舞特有的細微表現,於是他總是反復加練直到滿意。

  這個學期,羅昊被選中參演將於下半年演出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能參演自己嚮往的舞蹈,羅昊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要和同學們切磋、排練。羅昊説:“我要盡全力用我的肢體語言展現這支舞的魅力,讓更多人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舞蹈。”

  新華社記者 王菲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