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4/19 15:55:09
來源:新華網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字體:

  北京大風

  4月12日,北京出現大風天氣,身着古裝的游客在北京鼓樓景區游玩時用手扶住頭飾,以免其被風吹掉。

  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pagebreak

  中國海警強化黃岩島海域執法服務

  這是4月12日拍攝的在黃岩島海域作業的中國漁船(無人機照片)。

  在廣袤的“南海藍色糧倉”,幾乎每天都有上千條漁船進行捕撈作業。近年來,中國海警依法加強了對包括黃岩島在內的南海海域的管控,通過登臨檢查漁船等方式履行職責,進一步規範漁民捕撈作業,有力捍衛我國海洋權益。

  新華社記者 梁舜 攝pagebreak

 超2萬尾中華鱘子二代放歸長江

  4月12日,工作人員將中華鱘投入放流裝置。

  4月12日,“放流中華鱘 共護長江美”2025年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

  新華社記者 杜子璇 攝pagebreak

  多彩活動慶祝傣歷新年

  4月13日晚,人們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瀾滄江畔放飛孔明燈。

  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上海320米空中觀景&開放 全景俯瞰城市天際線

  4月14日,人們的身影映在白玉蘭觀景&的玻璃上。

  4月15日,位於上海白玉蘭廣場頂層的The Stage白玉蘭觀景&正式對外開放,市民游客可在320米高度,全景式欣賞充滿魅力的城市天際線。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pagebreak

  西部陸海“氫走廊”正式投運

  4月14日,氫能重卡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等候發車(無人機照片)。

  4月14日,隨着10輛滿載貨物的氫能重卡從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駛出,西部陸海“氫走廊”正式投運。

  這條西部陸海“氫走廊”始於重慶,最終抵達廣西欽州港,全程約1150公里,中途設有4座加氫站,將帶動重慶、貴州、廣西周邊中短途支線物流應用場景,是我國西部地區氫能産業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pagebreak

  我自主研發兒童用磁懸浮“人工心”成功植入

  4月14日,醫務人員展示兒童用磁懸浮雙心室輔助裝置。

  4月15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對外宣布,該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團隊,近期將歷時3年自主研發的兒童用磁懸浮雙心室輔助裝置,成功植入一名7歲終末期心衰患兒體內。患兒在“人工心”輔助下,心肺功能平穩恢復。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pagebreak

  慶祝潑水節

  4月15日,人們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潑水廣場潑水狂歡。

  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海上田園奏響海帶豐收曲

  4月15日,福建省霞浦縣沙江鎮海域船來船往轉運海帶(無人機照片)。

  近日,“中國海帶之鄉”福建省霞浦縣35萬畝海帶迎來采收季節。在霞浦縣沙江鎮,養殖戶們利用晴好天氣和潮汐便利,晝夜搶收搶曬海帶,海上岸邊一派繁忙豐收景象。2024年,霞浦全縣鮮海帶總産量160多萬噸,總産值約35億元,海帶相關産業就業人員達5萬餘人,成為帶動當地群眾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産業。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pagebreak

  神舟二十號計劃近日擇機實施發射 船箭組合體轉運至發射區

  4月16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組合體在垂直轉運中。

  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pagebreak

  中國“智造”全球搶單 綠色創新引領市場潮流

  4月16日,客商在廣交會上參觀了解一款智能冰箱。

  在第137屆廣交會上,各類融合綠色創新理念的“智造”産品備受外商青睞。智能節能設備、環保科技産品等向世界展現中國“智造”的魅力。

  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pagebreak

  寧夏賀蘭山:普氏野馬引入工作取得初步成功

  這是4月17日在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拍攝的普氏野馬(無人機照片)。

  普氏野馬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為了對普氏野馬進行保護,從2024年開始,寧夏分三個批次將18匹普氏野馬從新疆引入寧夏賀蘭山,實施野化放歸工作。2025年4月13日,被引入賀蘭山的普氏野馬在野外順利産下一匹小馬駒,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普氏野馬引入工作取得初步成功。

  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pagebreak

  絲路樞紐“擴容” 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啟用新航站樓

  4月17日,由烏魯木齊飛往廣州的南方航空CZ6024航班在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起飛。

  4月17日,我國向西開放重要空中門戶——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啟用新航站樓,“擴容”後的機場年旅客、貨郵吞吐量分別較原有機場保障能力增長兩倍以上,成為進出境旅客的“新國門”。

  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