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6/29 18:31:34
來源:新華網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字體:

  嫦娥六號返回器安全着陸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背的月球樣品安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嫦娥六號返回器安全着陸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6月25日,嫦娥六號任務圓滿成功後,工作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合影。

  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背的月球樣品安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pagebreak

  嫦娥六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在京舉行

  6月26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舉行的嫦娥六號返回器開艙儀式現場,科研人員取出月球樣品容器準備稱重。

  6月28日,國家航天局在北京舉行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經測算,嫦娥六號任務採集月球背面樣品1935.3克。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巡天問地 助力建設“遙感強國”

  5月13日在武漢大學拍攝的李德仁肖像。

  從百姓出行到智慧城市,從資源調查到環境監測,從災害評估到防災減災……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基石。

  攻克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解決遙感衛星影像高精度處理的系列難題,帶領團隊研發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兩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提升我國測繪遙感對地觀測水平。

  6月24日,李德仁作為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戴上沉甸甸的獎章。

  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pagebreak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科學報國 探秘量子世界

  6月17日,薛其坤在清華大學。

  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發現異質結界面高溫超導電性……他用一個個重量級科學發現,助力我國量子科學研究躋身世界第一梯隊。

  6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站上了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

  一路奮進,他始終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要為國家的強大做點貢獻!”年過花甲,他樸素的話語依然擲地有聲。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2024年畢業日系列活動

  6月2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拍攝的學位授予儀式現場。

  當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辦2024年畢業日系列活動,包括畢業典禮、學位授予儀式、青春歌會等。據了解,今年中國人民大學共有8300余名畢業生學成畢業,踏上新的人生征程。

  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pagebreak

  暴雨中的守護者

  6月26日,山越救援隊隊員程紅梅(左)在黃山市歙縣紹濂鄉和平村幫助村民過橋。

  入汛以來,安徽省黃山市連續遭遇強降雨。暴雨中,有一群人始終堅守一線,“逆行”向險,保群眾安全,護基礎設施,守文物古建。他們當中有社區幹部,有水庫巡查責任人,有消防人員,還有醫務工作者、武警官兵、志願者……各行各業的守護者保衛着暴雨中的家園。

  新華社發(樊成柱攝)pagebreak

  夏季達沃斯論壇

  6月26日,兩位嘉賓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主會場大連國際會議中心外交流。

  6月25日至27日,202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在遼寧大連舉行。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700名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展開真誠的交流、探討,為應對世界變局共謀發展之道。

  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pagebreak

  感動網友的“追光女孩”,高考成績出來了

  6月25日,鬱曉楠在家中查到自己的高考文化課分數後,打電話將分數告訴老師。

  6月25日,安徽盲人考生鬱曉楠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文化課分數為330分,達到了安徽省2024年高考歷史科目組合藝術類音樂表演專業的本科線(323分)。

  2023年,作為安徽省唯一的盲人考生,鬱曉楠在“一個人的考場”裏,完成了90多頁的盲文試卷,雖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為了進入心儀的高校,實現當特教老師的夢想,2024年,鬱曉楠選擇再戰高考,兩次逐夢,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pagebreak

  全國首個批量化應用單機容量16兆瓦的海上風電機組項目實現並網發電

  6月19日拍攝的三峽集團漳浦二期海上風電項目現場(無人機照片)。

  6月27日,全國首個超大單機容量的海上風電機組項目——三峽集團漳浦二期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

  漳浦二期海上風電項目位於福建省漳浦縣海域,距離海岸線約30公里,總裝機容量達400兆瓦,是我國首個全部採用13兆瓦及以上超大單機容量風機的海上風電場,其中批量化應用了6&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pagebreak

  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成功穿越海底斷裂帶

  6月22日,施工人員在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內作業。

  當日,在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海底102米處,中鐵十四局“深江1號”盾構機安全掘進至1720環,成功穿越海底17條斷裂帶,即將抵達盾構段最低點海底106米。

  深江鐵路建成通車後將把深圳、東莞、廣州、中山、江門這五座大灣區城市更緊密連接在一起,實現深圳前海自貿區與廣州南沙自貿區半小時高鐵互聯互通,助力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pagebreak

  羌塘草原孕育“新希望”

  這是在那曲市申扎縣拍攝的牦牛和牛犢(6月7日攝)。

  6月的羌塘草原,藏羚羊、黑頸鶴、野牦牛、游隼等野生動物幼崽紛紛出生,牦牛等家畜也處在育幼期,羌塘草原生機勃勃,孕育着“新希望”。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pagebreak

  返鄉“新農人” 逐夢“興農路”

  6月26日,盧永續(右)和卓尼縣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楊瑞芳在木耳種植大棚內查看木耳晾曬情況。

  1994年出生的盧永續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木耳鎮一名從事木耳種植的“新農人”。大學畢業後在天津工作了3年的盧永續於2021年辭去城市工作,懷揣着對農業的熱愛回到家鄉,和幾名同學組成團隊,在村裏流轉土地進行木耳等食用菌種植,開啟了自己的田園“創客”生活。

  三年來,盧永續和夥伴扎根田間,將現代農業種植模式和管理經驗植入合作社,探索高效種植道路,通過直播帶貨和線下採摘體驗擴大知名度。如今,盧永續所在的團隊已經打造了自己的食用菌品牌,逐步形成了集種植、包裝、物流、銷售於一體的完整體系,在自身産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300多名村民就業增收。

  從城市到田間,盧永續的生活軌跡發生了變化,他所在的團隊也有了新的大學畢業生的加入。在他看來,鄉村振興是年輕人施展才華的大舞&,只要腳踏實地,逐夢“興農路”的未來將會有無限可能。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pagebreak

  “拓撲物態研究的大門才剛剛打開!”

  這是6月22日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拍攝的團隊合影,從左至右:戴希、王志俊、方忠、翁紅明、余睿。

  6月24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忠、戴希、翁紅明、余睿、王志俊團隊以“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這一研究成果,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該團隊通過發展特色的計算方法,計算預測成功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絕緣體、拓撲狄拉克半金屬、拓撲外爾半金屬等若干重要的拓撲電子材料體系,推動了近年來拓撲電子態研究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也使得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站在了國際最前列。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川派龍舟競渡小西湖

  6月23日,一名男子躍入水中搶鴨子。

  當日,五通橋區第21屆龍舟文化展演活動在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小西湖舉行,來自全區24支龍舟隊參與比拼,隨後還進行搶鴨子等民俗活動,吸引眾多群眾和游客觀賞。五通橋龍舟承載着悠久的鹽業文明,孕育了獨特的“川派龍舟”文化。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pagebreak

  風雪羌塘

  5月10日,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在宿營地用野牦牛糞烤火取暖。

  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藏北。這是一片廣袤的土地,核心地帶距人類活動區域數百公里;這也是一片嚴酷的土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盛夏也會大雪紛飛;這更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棲息着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被譽為“野生動物的樂園”。多年來,這裡的野生動物管護員們不避艱險,餐風飲露、立冰臥雪,走遍“無人區”廣袤的土地,守護着以藏羚羊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物。

  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pagebreak

  大河之洲的生態躍變

  這是6月25日在山東東營拍攝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

  新華社記者 劉力航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劉笑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