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川站站長、研究員宋東日介紹在2007年被泥石流沖刷傾倒的1號觀測樓(5月7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目前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無人機照片,5月7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公共技術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李戰魯(左)和東川站副站長、高級工程師鐘衛,在討論使用高密度電法儀探測蔣家溝斜坡地層及坡體結構特徵(5月7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負責&站觀測系統建設與運行維護的高級工程師黎曉宇在蔣家溝用測繪設備測量泥石流溝道變化(5月7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負責&站觀測系統建設與運行維護的高級工程師黎曉宇在蔣家溝用測繪設備測量泥石流溝道變化(5月7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負責&站觀測系統建設與運行維護的高級工程師黎曉宇(右)和工程師魏麗在蔣家溝維護實驗設備,並收集數據(5月7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東川站站長、研究員宋東日(右),東川站副站長、高級工程師鐘衛(左)和工程師魏麗在考察評估大橋河流域一處攔砂壩的磨損狀況(5月8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東川站站長、研究員宋東日(右一)、高級工程師黎曉宇(左一)和設備廠商溝通觀測設備的安裝技術問題(5月8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東川站副站長、高級工程師鐘衛在蔣家溝泥石流堆積扇上佈置高密度電法儀的電極(5月7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科研人員在蔣家溝泥石流堆積扇上使用高密度電法儀探測地層(無人機照片,5月7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物料箱閘門在緩緩關閉(5月8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一次實驗過後的“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5月8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東川站站長、研究員宋東日(中),負責&站觀測系統建設與運行維護的高級工程師黎曉宇(右)和工程師魏麗(左)在東川站樣本室檢查樣本保存情況(5月7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周公旦(右)和東川站副站長、高級工程師鐘衛在“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控制室調試設備(5月8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pagebreak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周公旦(後)和東川站副站長、高級工程師鐘衛在“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控制室調試設備(5月8日攝)。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我國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我國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平。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