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診治”震後九寨 童話世界“盛裝歸來”-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4/22 16:47:02
來源:新華網

“把脈診治”震後九寨 童話世界“盛裝歸來”

字體: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內,裴向軍(右二)及團隊成員在討論模擬地下水位變化對生態植被的影響實驗。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九寨溝景區景觀受損嚴重。7年過去了,現在,曾經“傷痕纍纍”的九寨溝已“盛裝歸來”,在此過程中,成都理工大學裴向軍教授團隊進行了一系列世界自然遺産保護和修復的實踐探索。

  據介紹,地震發生後,裴向軍團隊多次對九寨溝震損區進行現場勘察和科學論證。“‘師法自然’是我們做地質環境修復的核心要義。世界自然遺産地保育修復的材料、工藝、技術都必須是生態環保的。”裴向軍説。

  在九寨溝修復重建過程中,裴向軍團隊以多學科交叉技術為支撐,以糯米為原材料,加入生態有機材料,突破了糯米灰漿水下不能凝固、凍融剝落技術瓶頸,解決了生態材料築壩、鄉土植物修復難題。面對景區點多面廣的斜坡地質災害體與水土流失問題,團隊提出了“阻滲-植生-結皮”近自然生態修復技術體系,開發了光熱驅動生態集水材料與智能化、一體化裝備,提升了生態系統自適應維護能力。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內,裴向軍(中)及團隊成員在展示其利用退化草皮培育的植生塊。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內,裴向軍在介紹其團隊培育的防衝防淹輕質植生塊。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內,裴向軍(左四)及團隊成員在討論礦山生態修復盆栽實驗。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地質環境脆弱區生態修復材料與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內,裴向軍(左三)及團隊成員在展示其研發的光熱驅動空氣集水材料及應用模型。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學內,裴向軍(中)與團隊成員合影。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2020年,裴向軍率團隊在九塞溝指導硬質景觀生態修復所用基質土的調配(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pagebreak

  2018年,裴向軍(左一)率團隊在九寨溝做震後地質災害詳查(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8年拍攝的火花海潰壩造成湖水乾涸、水體黃化的景象(資料照片);下圖為2023年拍攝的火花海修復後的景象(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