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玉琢成器潤匠心-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1/27 15:10:11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玉琢成器潤匠心

字體:

  在位於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裏,劉曉強在進行設計構思(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pagebreak

  在位於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裏,劉曉強在雕刻玉器(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pagebreak

  在位於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裏,劉曉強在雕刻玉器(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pagebreak

  這是劉曉強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內展出的玉雕作品(拼版照片,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pagebreak

  在位於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裏,劉曉強(左)向徒弟傳授玉雕技藝(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pagebreak

  在位於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裏,劉曉強在查閱資料(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pagebreak

  在位於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裏,劉曉強在一件半成品上進行下一步的設計構思(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pagebreak

  在位於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裏,劉曉強在一件半成品上進行下一步的設計構思(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pagebreak

  在位於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裏,劉曉強在一件半成品上進行下一步的設計構思(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pagebreak

  在位於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裏,劉曉強在查看玉料(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pagebreak

  在位於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裏,劉曉強(左)與徒弟一起查看玉料,設計雕刻構思(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pagebreak

  在位於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裏,劉曉強在查看玉料(1月23日攝)。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51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説。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裏陳列着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説。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余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2021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100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説。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糾錯】 【責任編輯: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