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大唐龍王溝煤礦井下近400米的作業面上,一名工人在展示一塊煤炭。
一塊煤,從地下幾百米的礦井中開採出來,經交通工具送往各地,最後由煤化工等企業進行加工利用。這條煤産業鏈中,“低碳”之變正悄然發生。
近日,記者走訪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的煤炭産業了解到,節能降耗、低碳發展已貫穿於煤炭的開採、運輸、利用等諸多環節。
煤礦智能化轉型實現“降碳”開採。位於準格爾旗的大唐龍王溝煤礦打造的“智慧礦山”,已實現井下18個固定場所無人值守,礦井勞動定員比初設時減少了1000多人;對採煤所需電力進行智能變頻調節,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達30%。據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底,在內蒙古像這樣的智能化煤礦已建成126處。
“公轉鐵”實現煤炭“低碳”運輸。2023年初,大唐龍王溝煤礦鐵路運輸正式開通,這是國內首條地下裝車電氣化運營鐵路。以年産1500萬噸煤計算,大唐龍王溝煤礦每天可減少1000多&33噸重卡的運輸成本,以及它們遠距離運輸産生的能源消耗和尾氣。
現代煤化工技術實現煤炭“低碳”利用。國能準能集團將煤炭納米化處理後,形成新型燃料——煤基納米碳氫燃料。經測算,該燃料應用於火力發電,每生産1度電就可節約煤炭50克。內蒙古久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建設的世界首套萬噸級二氧化碳制芳烴項目即將投産,可直接消納生産過程中産生的二氧化碳,預計年消耗二氧化碳約5萬噸。
作為我國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積極探索煤炭産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