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鹼淖鳥島上棲息的遺鷗成鳥和雛鳥(6月22日攝)。
仲夏時節,位於陜西省神木市的紅鹼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萬餘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幼鳥,正學習游泳、覓食、飛翔等生存本領,場景壯觀。
遺鷗每年3月底抵達紅鹼淖棲息産卵,繁殖後代,7月下旬陸續離開,飛往渤海灣越冬。
從2016年開始,神木市開展紅鹼淖生態保護專項行動,不斷加大巡查力度,加強河道整治,開展水質治理,並對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內的500余戶居民實施生態移民。紅鹼淖水量穩定增加,水質持續改善,特別是每年對湖心島遺鷗生境進行修復治理,實行24小時信息化監控等多項保護措施,給這裡創造出得天獨厚的繁殖條件,來此繁殖的遺鷗種群數量逐年增加。據了解,今年在這裡繁殖的遺鷗成鳥4700多巢9000多只,繁殖幼鳥10000余只。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