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潤扎西-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7/22

14:4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文旅

紅潤扎西

2025-07-22 14:46:1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4版 文旅

▲雲南省威信縣雙河鄉官田壩村民小組一景。清澈的河水繞着村子轉,家家戶戶院落裏整潔乾淨。

本報記者胡超攝

  在“雞鳴三省”雲南威信走一走,烏蒙山的風、赤水河的水都會告訴你這裡的紅色新事。

  威信縣位於雲南省東北角,地處滇、川、黔三省交界,素有“雞鳴三省”之稱。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一渡赤水,於1935年2月向雲南威信縣扎西地域集結。此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後在威信境內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灘莊子上、扎西鎮江西會館召開政治局常委會、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系列會議統稱“扎西會議”,推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新階段。此外,威信還是中央紅軍二渡赤水的決策地。

  步入新時代,隨着鄉村振興不斷深入,威信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斷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紮實推進文旅融合。如今,柏油大道代替了泥濘古道,懸崖石寨變成了旅居新村,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革命老區面貌煥然一新。

紅色遺址“活”起來

  威信縣雙河鄉官田壩村民小組鄰近赤水河源頭區域,有其支流蜿蜒流過,90年前紅軍長征打這兒經過。如今,走在村裏的環保塑膠道路上,清澈的河水繞着村子轉,家家戶戶院落裏整潔乾淨,酒罈子花瓶上鮮花盛開,釀酒坊裏不時飄來陣陣白酒香。

  “以前可不是這樣,是酒香也怕豬糞臭。”回憶起往昔,紅軍烈士後代余祥文感慨地説,“那會兒村裏家家養豬,河溝裏漂着豬糞,走哪兒都聞着一股子腥臭味,釀酒的人家雖然酒的品質好,但名氣就是傳不出去。”

  打小聽着祖輩當紅軍嚮導的故事長大,唱紅歌、守紅旗,還當過兵的余祥文,對威信這片紅土地親得很。退伍之後,余祥文回到家鄉,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他動員父母將紅軍曾經居住過的自家老房子捐贈改造成展館。

  夏日的烏蒙山間,濕漉漉的山徑上,扎西會議會址的檐角垂着水珠。走進扎西會議會址,一幅幅影像和一件件文物靜靜訴説着紅星閃耀、魚水情深的故事。

  踏入扎西會議紀念館,恍若穿越到紅軍長征的烽火歲月。館內,文物無言述史,場景復原重現崢嶸往昔,多媒體光影交織,清晰鋪展扎西會議的歷史脈絡與深遠迴響。

  “爹渡紅軍我送飯”“溫暖的棉被”“紅軍送我暖心鞋”……扎西會議紀念館內,這些溫暖的故事,講解員謝雪梅娓娓道來。

  “越了解這些革命歷史與犧牲奉獻,越明白紅軍長征的千難萬險。”從事講解工作以來,謝雪梅對這段歷史的理解愈發深刻,對紅軍的敬意也愈加深厚,“我會一直講下去,讓這份跨越時空的紅色精神永遠鮮活。”謝雪梅説。

  近年來,威信持續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守護紅色根脈。當地動員群眾無償捐贈不可移動文物産權,整合資金保護修繕革命舊址。威信縣委書記李沅勇説,威信已建成扎西會議紀念館、紅軍長征過雲南情景體驗館、紅軍長征標語館等5個主題鮮明的紅色展館,讓舊址遺跡成為“教室”,讓文物史料成為“教材”。

  青青河畔草,觸處似花開。走進威信縣扎西鎮石坎社區莊子上居民小組,赤水河支流穿寨而過,滋養着這片紅色土地,河岸上一幢幢特色民居錯落有致地散佈在綠樹鮮花叢中。

  在長征途中,寫標語口號是紅軍向群眾傳播革命道理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威信打造的紅軍長征標語館,位於扎西鎮“莊子上紅色文旅示範點”。記者走訪看到,墻面上以豐富鮮活的形式,再現了紅軍長征時留下的宣傳標語和漫畫,引得不少游人駐足細看、拍照打卡。

  扎西鎮黨委宣傳委員楊嫚説:“每一條標語,抑或是一幅漫畫,都是一個紅色故事,能牽出一段塵封的紅色記憶,成為見證中國革命歷史的‘活化石’。”

  全城“擴紅”,多點“開花”。漫步於緊鄰扎西幹部學院的平橋小鎮,眼前的主街道盡顯古樸風韻,潺潺流水穿街而過。夜幕降臨時,不少當地居民和游客在扎西老街閒逛,夜經濟蓬勃興起,老街裏流動着濃郁的紅色文化氣息。

紅色旅游“火”起來

  現代舒適的民宿、推窗見綠的咖啡廳、瓜果飄香的菜園子……很難想象,在烏蒙山北麓、赤水河畔,隱藏着一處世外桃源般的村落。

  威信縣水田鎮龍洞村灣頭村民小組一面臨水、三面臨崖,被稱為“崖上石寨”,近年來當地在此着力打造赤水崖景區。

  鮮為人知的是,在2013年之前,這裡的村民還要靠一條緊貼峭壁、寬幾十公分的“險徑”才能出山,步行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現如今,一條公路的修建徹底改寫了村莊的命運。在政府幫扶和當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全長8.1公里、寬7.5米的旅游公路鋪設開來,連接扎西會議花房子會址和赤水崖景區,打破了大山的“封鎖”,讓小村莊與外界連接起來。

  “從縣城到赤水崖景區,車程不過一小時,車能直抵家門口,連家都成了景區裏的一景。”村裏的“00後”鄭曉鑫感慨,他還記得從前上學要翻山越嶺、走過陡峭的懸崖道才能到校,現在路通網暢,家裏單是經營民宿和咖啡館就夠忙活的了。

  道路改變的不僅僅是村民的出行方式,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讓“崖上石寨”發展旅游、旅居的潛力顯現出來。

  近年來,水田鎮實施了“崖上石寨脫貧致富示範先導工程”,完成了游客接待服務中心、精品民宿、咖啡屋和停車場、公廁等服務設施建設,形成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旅居新業態。

  水田鎮黨委書記王靈説,如今來龍洞村旅游的人越來越多,近兩年村集體收入50余萬元。“赤水崖景區尚未開放,就有許多人想來村裏旅居,再去懸崖步道徒步了。”王靈説。

  不止龍洞村,現如今,在威信這片紅色熱土上,一個個美麗鄉村煥發新顏、一項項産業蓬勃發展、一幅幅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威信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張梅介紹,威信已開發“扎西會議”紅色旅游等3條精品旅游線路,打造5個旅居示範點,規劃布局11個精品“紅軍村”;依託紅色文化資源,融合獨特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民俗文化、非遺技藝和傳統美食等,建成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3個、中國傳統村落4個。

  數據見證,紅色旅游“火”了起來:2024年,威信縣共接待游客347.13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36.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28%、34.3%。今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游客173.44萬人次,旅游總花費14.43億元。

紅色研學“走”起來

  世界是一本大書,研學是行走的課堂。

  打草鞋、做“紅色”蠟染、體驗農耕文化、重走長征路……暑假來臨,在扎西鎮石坎社區的莊子上紅色研學教育基地,一堂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正在開展。

  這裡不僅吸引了本地學生,還有貴州、四川等外地學生的身影。青春的臉龐上洋溢着熱忱,他們或在老師指導下合力編結草鞋,或用蠟染非遺技藝,細細染制一塊印有“扎西會議”印記的布面。

  近年來,威信縣立足紅色文化資源,依託扎西會議紀念館、紅軍長征標語館等紅色展館,以舊址遺跡為教室,以文物史料為教材,設計開發多門研學課程和多條研學線路,在深入開展紅色研學系列活動中傳承紅色基因。

  莊子上紅色研學教育基地老師陳瑛説:“我們圍繞紅色文化等主題開發了13門子課程,從知識輸入到體驗內化,幫助學生從多個維度提升綜合素質,不少學校已預約秋季學期研學課程。”

  威信縣教育體育局局長朱相海介紹,今年威信力爭實現全縣中小學研學參與率100%,把思政教育融入全過程,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

  如今,當地越來越多學生參與到紅色文化傳承中來。在扎西鎮紅軍小學,革命故事融入課堂與課間,紅色印記在校園裏生動呈現。學校開設紅色教育課程,打造“小紅星講解團”品牌社團。五年級學生葉盼辰是一名志願講解員,他説:“許多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故事流傳至今,我們生長於紅色沃土,更要講好紅色故事。”

  近年來,威信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培根鑄魂作用,聚焦紅色文化傳承,進一步拓展業態、細分産品、豐富供給、優化服務,以“紅色研學+”模式,培育壯大經營主體,着力扶持民辦紅培機構,構建由政府扶持、國有企業參與、經營主體運營的紅色研學發展模式。目前,威信已累計組織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教育近60期,參與的學生超2.5萬餘人,縣外研學團隊參與佔比達18%。

  此外,當地居民通過參與研學服務,形成“研學+農産品銷售+民宿”模式,目前已拉動周邊餐飲、交通等消費超100萬元,助力鄉村振興。

  踩過蜿蜒小徑,踏過碎石陡坡,爬上山頂瞭望,學生們在重走長征路中,將歷史學習、團隊協作與體能訓練融入每一步。

  當學生們走到紅色研學的終點扎西會議會址,“烏蒙磅礡走泥丸”的吟誦聲在山間響起。“少年們的背影與歷史交疊,朗朗吟誦隨山風漫蕩,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是紅色教育最動人的注腳。”陳瑛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銀 林碧鋒 王賢思)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紅色,威信,紅軍,會議,研學,扎西,長征,文化,赤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