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居西溪源-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7/18

14:2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棲居西溪源

2025-07-18 14:25:1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作者:吳重生

  杭州有“三西”:西湖、西泠、西溪。“三西”之中,西湖的名氣最大,古往今來,無數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説不斷為其加持。西泠印社號稱“天下第一名社”,名氣也是響噹噹。而相比之下,西溪要低調許多。

  提到西溪,人們自然會想到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園區內河流縱橫交匯,水道如巷、河汊如網、魚塘櫛比如鱗、諸島棋佈,正所謂“一曲溪流一曲煙”,被譽為“副西湖”。杭州市區有一條路叫“西溪路”,與天目山路並行。如今的浙江大學西溪校區,正是原杭州大學所在地。如今的西湖區留下街道原名西溪,據説宋高宗南渡時曾幸西溪,初欲建都於此,後得鳳凰山,乃雲“西溪且留下”,故此處名留下,並沿用至今。

  因為某種機緣,定居北京長達十余載的我,不經意間已在西溪源居住了一年多。去年4月,我重返杭州尋找暫居之所,找到了位於留和路和裏東路之間的一處專家公寓。晚間緣溪散步,抬頭見一樓上高懸“西溪源村”四字,便前往探個究竟。我在與村民的交談中得知,西溪源村原名裏項村,隸屬杭州市余杭區閒林街道,改名至今才6個年頭。裏項村位於余杭、西湖、富陽三區交界處。顧名思義,西溪源村就是西溪源頭所在的村莊。

  大約20年前,我寫過一本書,書名為《緣溪行》,取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之意。想不到20年後,我每天晚上都緣西溪源而行。杭州城西以西溪和小和山為代表,這裡青山綿延,峰巒坡石隨勢起伏,山澗深處清泉飛瀉。在群山環抱中,茅屋村舍參差其間,漁舟小橋錯落有致,名勝古跡數不勝數。

  一人與一地的緣分是非常奇妙的。我的出生地吳溪,為浦陽江源頭,大畫家吳茀之因此自號“吳溪子”。而我自南而北,兜兜轉轉,像一艘帆船選擇西溪源作為停泊的港灣,冥冥之中似乎乃是天意。從西溪源到我所供職的浙江外國語學院僅十分鐘車程,每天上下班都像是一次“探源之旅”。

  西溪源村西與樺樹村為鄰,東與小和山高教園區相連,南與富陽東塢山村相接,穿村而過的靈項溪乃西溪河之源頭。西溪源村森林覆蓋率高,植被豐富,16個自然村分散在兩山夾一溪的群山岙塢中。

  從源育街出發,過閒林幼兒園南望園區,步行百二十步,一座橋出現在眼前。這座橋雖不華麗,卻有着一種樸實的美。人可在橋洞下穿行,湍急的水流從橋下奔騰而過,發出陣陣轟鳴聲。路人告訴我,這就是靈項溪。這裡的溪水十分清澈,能看到水底的沙石、水草和游動的小魚。沿着河岸前行,一排櫸樹挺拔而立,樹間有路燈柱。溪對岸的山上雜樹叢生,枝幹粗壯的楓楊樹在風中搖曳生姿。

  突然,兩隻白鷺飛過。它們飛得極高,體形碩大,潔白的羽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它們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仿佛在向人類宣示着鳥類對於這一片領地的主權。我從未見過長得如此碩大的白鷺,想必生活在此處的它們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

  沿着緊依河堤的石頭護欄前行,我發現桿柱上雕着祥雲,青石面上刻着荷花、鯉魚等圖案。這些雕刻精美細膩,栩栩如生。有村婦在溪邊的石埠頭上洗衣,寧靜與質樸寫在她們的臉上。沿着河岸前行,我看到一排條石鋪於壩上,跨溪陳列。這些條石歷經歲月的洗禮,堅固地排列在那裏,見證着時光的流轉。站在壩上,感受着瀑布帶來的涼意和水汽,心中無比暢快。我所見的壩有兩處,均鋪有條石,一處15塊,一處18塊,每處條石上方均形成二級瀑布,瀑布落差不大,平鋪於溪面,但水聲喧嘩,仿佛是大自然在向人類炫耀它的生機和富有。

  走着走着,一座涼亭出現在眼前。亭柱上有對聯:萬丈山高栽培洪姓豪英俊彥,長溪水碧滋潤閒林沃土良田。涼亭的碑記上説:清嘉慶年間,閒林通衢,商貿繁昌,萬商雲集,百舸爭流,糧油棉麻源源不斷由水路運來本埠,而本地特産茶葉、豆腐皮、黃燒紙、木材、粗柴、竹類等又經運河運往四面八方。洪氏族人於嘉慶六年在宗祠旁建造此亭,以方便過往行人歇腳。

  在忙碌了一天后,下班回家,我習慣於先看一會兒書,自己動手煮飯炒菜,飯後毫無例外緣靈項溪邊的游步道散步,一直走到洪家涼亭再原路返回。最令我難忘的是,晨起,攜一書出門,不帶手機,到溪邊尋一石階坐下,專注地讀20頁,讀畢起身走回住處,然後吃早飯,飯後驅車上班。

  西溪一帶的老百姓以前過着“以舟為馬、以水為田、以橋為路、以島為家”的水鄉生活。水鄉美景吸引許多文化名人來此吟詩作畫。

  畫家黃賓虹曾棲居西子湖畔,經常到西溪寫生,先後創作了《西溪紀勝》《西溪歸渡》《西溪放棹》等畫作,可見其愛西溪之深。如果説寓居西溪源純屬誤打誤撞,我對西溪風光和人文的執迷卻由來已久。

  凡河流,必有源。樹有根,水有源。凡事要究其根本,對一條河流的探尋如此,對人世間萬事萬物真相的探尋不也是如此嗎?

  在杭州城西那片被蘆葦與垂柳掩映的濕地深處,西溪源以近乎謙卑的姿態悄然涌流。它不似西湖那般承載千年文人的集體想象,只是一條河流的起點,一個地理學上的微小坐標,卻在不經意間成了哲學思考的絕佳載體。當人們凝視這一脈清流的源頭時,看到的不僅是水的誕生,更是一種存在方式的啟示——關於起源與歸宿、顯與隱、動與靜的永恒辯證。

  地理學家可以精確標記地圖上的一個點,宣稱“此處為西溪源”。然而細究之下,這個“源頭”本身又是無數更微小水系的匯聚:可能是昨夜的一場細雨滲入泥土,可能是遠處山峰積雪的融化,甚至是空氣中水汽的凝結。莊子所言“始卒若環”正是此意,開始與結束如同圓環相接,沒有絕對的起點與終點。在西溪源的漣漪中,我們看到的是水恒常的循環而非單向的線性流動。

  生命中曾有一段歲月與西溪源為鄰,是我的幸運。我選用昌化石篆刻了一方“曾棲西溪源”閒章,以備作畫之用。我想終有一天,我會告別西溪源,去往人生的下一個驛站,但西溪源的印記會一直伴隨着我。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西溪,源村,源頭,溪邊,西湖,條石,看到,河流,涼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