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經濟

山水人文相映發

南京江寧人文經濟學新實踐

2024-07-17 09:26:0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經濟

▲這是江寧旅游産業集團建設、運營的金陵水鄉錢家渡。

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國風演藝漫游帶領游客感受江南韻味,“蘇韻十三園”開啟一段沉浸體驗之旅……6月底,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湯山的園博園取消入園大門票,吸引市民游客前來打卡。這座從廢棄礦坑、水泥廠“生長”出的絕美園林,映照江寧從工業文明一味索取到生態文明反哺共生的發展嬗變。

  江寧,是南京簡稱“寧”的源起,也是江蘇省“江”的出處。古往今來,湯山、方山、牛首山群山環伺,秦淮河、長江蜿蜒流經,形塑一座人文昌盛與經濟繁榮的江南名城。

  山川城人相映發,文潤秣陵氣象新。踏上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江寧厚植人文優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在打造千年文韻和現代經濟共生的美好圖景中書寫新篇章。

“三山”逐綠向新

  100年前,中國水泥廠選址南京並把採石場設在江寧湯山,工業文明的曙光點亮這座“石頭城”。9個閒置礦坑、9公里裸露崖壁、泥潭最深約60米……特殊的“996”,是百年採石工業留給湯山的獨特印記。

  100年後,這裡被改建為園博園,水泥廠投料倉變身博物館、書店;最深的礦坑裏“開出”水下植物園和酒店;崖壁白天是園林背景,夜晚成為燈光秀舞&……從修復修補到見綠見新,園博園經歷還山復水蝶變,2021年4月正式運營後,便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

  一座“綠山”,見證理念之變。從工業文明一味索取到生態文明反哺共生,昔日黑色印記,變為今日綠色地標。

  百年歷程猶如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大約在一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地殼斷裂形成湯山溫泉,滋養了這片土地,為人類的祖先提供棲息場所。

  距離園博園不遠處的湯山葫蘆洞,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兩具距今30萬—50萬年前的頭骨化石,成為繼“北京人”“元謀人”“藍田人”等之後又一重要古人類化石發現,南京地區的人類史也因之改寫。

  金陵春歸處,牛首山水間。江寧城郊的牛首山是南京文化底蘊的標誌性名山,“春牛首”的習俗歷時千年。這裡乃岳飛抗金之地,鄭和長眠之所,王陽明游春、林散之看雲、柳亞子尋詩,舍利重光開覺路,牛頭立宗啟禪關……

  一方名山,滋養文化長新。從保護傳承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昔日民俗IP化作流量密碼。

  如今踏足牛首,仿佛穿越千年時光,花間漫步、禪修療愈、素食品鑒、研學訪古、牛首雅集等主題活動,吸引游客前來感受這座名山汩汩流淌的“文化脈動”,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700萬人次。在抖音&&上,牛首山相關主題詞瀏覽量突破6.88億次。

  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江寧在踐行人文經濟學過程中,不止於打造眼前的、可見的風景,更注重把不斷增長的“流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增量”。

  鍾山龍蟠,石城虎踞。站在海拔400多米的紫金山之巔,古都南京風華盡收眼底。山下,以城市“最高海拔”命名的紫金山實驗室落戶江寧。

  成立6年來,紫金山實驗室組建了1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專注於未來網絡、網絡通信、網絡安全等領域,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術攻關。展廳裏,“原始創新、頂天立地、世界第一、不可替代”16個字的願景格外醒目。

  一座金山,激蕩凌雲壯志。從原始創新到突破“卡脖子”難題,彰顯攀登科創“紫金之巔”的雄心豪情。

  紫金山實驗室先後發布10多項全球首個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創下了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多項“全球第一”,進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序列;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獲批我國信息通信領域唯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累計開通城市光傳輸網絡節點40個;位於江寧開發區的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攻克寬禁帶半導體技術電力電子器件重大關鍵技術難題,成果批量應用於百萬輛新能源車載……

  “不畏浮雲遮望眼,我們牢牢抓住原始創新這一科技創新的‘元力量’,面向優勢領域突破關鍵技術,助推江寧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提高區域發展能級。”南京市委常委、江寧區委書記林濤説。

“兩川”奔流爭先

  城市的發展總是與水相伴。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決定了大江大河往往都是自西向東流動。但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卻比較特殊,她的南北兩支源流在江寧交匯後,由東向西貫穿、激活了城市肌體,最終流入長江、匯入大海。

  秦淮河北源流經的江寧湖熟街道,70多年前,吳文化的源頭之一——湖熟文化在這裡被發現。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下游第一個經過系統論證命名的考古學文化。

  從南京市中心驅車不到1小時,就能到達湖熟梁&街。河邊的高&上,土層裏的陶器碎片和白色的貝類外殼仍然清晰可辨。“3000多年前的湖熟先民依水而居,並且手工業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江寧博物館館長周鵬介紹,先民們主要從事農業、漁獵、紡織、制陶、釀酒,還能鑄造青銅器。

  手工藝久遠,匠心傳千年。在東山街道,一項金光燦燦的技藝傳承至今——歷經十二道工序,其間對黃金捶打不下三萬次,才能將厚厚的金錠鍛造成薄如蟬翼的金箔,厚度不足萬分之一毫米。這項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遺,除了廣泛應用於雕塑、工藝品、書畫等方面的貼金裝飾,其核心技術在國防、航天等領域也能一展風采。

  從手工手作,到“智造”創造。走進科遠智慧公司智能工廠,自動化産線、智能物流設備一字排開,機械臂忙個不停。這裡協作研發的“智能型無人行車系統”“智能庫管系統”,賦能鋼鐵、電力等行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優勢産業拔節生長,製造業成為江寧最豐厚的家底。如今,江寧已形成以南瑞集團、國電南自、科遠智慧等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智能電網千億級産業集群,集聚上百家規模以上企業,覆蓋發電、輸電、調度和通信等六大環節。

  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並不總是歲月靜好。近日,一批秦淮新河工程建設中的檔案在江寧區檔案館集中亮相,《工地戰報》上的油墨字跡已經斑駁,但“立下愚公移山誌,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誓言仍然醒目。67歲的李躍進熱淚盈眶,“1976年我19歲,參加了秦淮新河切嶺工程的土方會戰和石方會戰,這裡記錄着我們的火熱青春。”

  歷時近5年,1848萬立方米土方,用工22萬多人次,披星戴月一擔擔土“挑”出了16.88公里的秦淮新河,被稱作南京的“紅旗渠”……變水患為水利,萬眾一心的開河精神,不斷在這片土地續寫新篇。

  1992年,江寧人自辦開發區,在一片丘陵、水塘洼地上挖下第一鍬,從此走上邊籌資、邊建設、邊招商的開發之路。一年半內集聚110多個産業項目,5年裏初步形成“內成網、外成環”的大交通格局,10年間進出口綜合成績位列全國第七……32年來,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從縣級開發區起步,如今已躋身國家級開發區前十。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2000年,作為萬里長江進入江蘇的“第一站”,江寧新濟洲實施“生態移民”,江中小島開啟休養生息模式。堅持“綠色發展,保護優先”,短短幾年間,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鬱鬱蔥蔥,宛如鑲嵌在滾滾長江上的一顆“綠寶石”。站在對岸的江堤眺望,一條綠色生態長廊順江鋪陳。

  從農業縣到工業區,向着開放創新高地不斷轉型的江寧,一如秦淮河匯入長江,奔涌入海,擁抱世界。

  德國電氣巨頭菲尼克斯扎根江寧30多年,從最初的6人創業團隊,發展成為集團公司在海外最大的生産和研發基地,本土創新成果輻射全球;全球零售業巨頭開市客在中國大陸第七家暨南京首家會員店落地江寧,今年5月正式開業後受到熱捧……截至目前,已有86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166個項目先後落戶江寧。

  從高空俯瞰,這裡百舸爭流,通江達海;疊加口岸通道、區域一體化幹道等優勢,人流物流暢通,雙循環主動脈奔涌。“無論面對怎樣的挑戰,江寧人始終用再出發的心態迎接新挑戰,爭取新勝利。”江寧區區長黃成文説。

一城煙火如繪

  “萬物有趣”非遺手作體驗感滿滿、“織造江寧”游園會熱鬧有趣、“湖畔山丘”青年歌會唱響未來……今年5月,江寧區打造的紫金山國際人才街區開街,同期舉辦的大學生畢業嘉年華,為留在這裡安家創業的青年人才帶來一場傳統與青春交織的盛宴。

  紫金山國際人才街區所在的紫金山科技城,佔地43平方公里,整合未來網絡小鎮、江寧無線谷等産業載體。僅用了十多年,這裡已是高樓林立、人才濟濟。

  科技引領,人才驅動。入駐高校24所、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7個、在校師生30多萬人,這是江寧大學城建設20多年交出的“成績單”。充分利用獨特的人才優勢,江寧舉辦校企對接、名企優才直通車、青年大學生創業大賽等,讓人才與産業雙向奔赴。

  通過AR遠程協作,技術工程師可以將圖紙和參數直接投遞到千里之外,隔空指導前端工廠技術人員操作……在江寧高新區,南京魔數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瞄準增強現實和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研發,為製造企業用戶提供工業增強現實解決方案,成功在新賽道闖出一片藍海。

  “只要有想法、敢創業,江寧給予的支持真是不遺餘力。”魔數團創始人王勇説,如今創業合夥人們也大多選擇在江寧安家落戶。

  以城市魅力吸引人才,以人才聚集培育産業。江寧深度推動“産城人”融合,高水平滿足人才創新創業、住房安居、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各方面需求,走上以創新為特質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城以盛民,民因城盛。以人為本的理念,深深印刻在江寧的發展邏輯中。

  青龍山脈綿延起伏,黃龍埝水庫波光粼粼,錯落有致的鄉村建築相映成趣。時值夏日,江寧淳化街道上堰村迎來了又一撥自駕休閒的游客。自去年5月開放以來,雲居上堰景區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豐富獨特的山水資源和清新自然的鄉村風格,讓這個地處南京近郊的美麗鄉村悄然走紅。

  江寧總面積1563平方公里,更廣袤的空間是農村。當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互補、均衡發展,讓現代都市和詩意田園交相輝映。

  黃龍峴村以茶為媒,打造“金陵茶文化第一村”;湯山做強溫泉品牌,布局特色度假民宿;石塘人家圍繞竹海自然資源,形成休閒觀光的旅游業態……從盆景變風景,全區1500多個美麗宜居鄉村如珍珠散落,綠水青山不再“養在深閨人未識”,化作家門口的金山銀山。

  1700多年前,晉武帝南巡渡江時發出“江外無事,寧靜於此”的慨嘆,遂有江寧之名。在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看來,“江寧”這個地名寄予了人們對和諧安寧的美好期許。他認為,如今的江寧“既城市又自然,既現代又傳統,既物質又精神”,宜居宜業,煙火氤氳。

  夏日傍晚,南京第二商圈百家湖鳳凰廣場是江寧市民最愛的散步消夏之處;廣場東側,一座現代化園區燈火通明,愛立信、航天晨光、海康威視等企業在此落戶;廣場以南,景峰、金鷹商場人流如織……百家湖畔溫濕的湖風吹來荷香陣陣,鳳凰&上火紅的鳳鳥雕塑展翅欲飛。

  “産城人融合、城鎮村並進,讓這方土地活力與激情競相迸發、生生不息。”林濤&&,江寧將繼續推動人文與經濟交相輝映,進一步彰顯水韻人文之美、綠色發展之美、城鄉宜居之美、區域善治之美,奮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走在前、做示範。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凌軍輝 蔣芳 柯高陽)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