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草地周刊

巍巍高原古寺 濃濃中華情融

西寧宏覺寺鐫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印記

2024-06-21 10:23:2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草地周刊

  地處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的宏覺寺。 新華社記者張宏祥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江毅 央秀達珍 周盛盛

  走進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的宏覺寺街,一座金頂紅墻的漢藏融合風格寺院映入眼簾,在高原陽光的照射下,寺院的金頂閃耀着光芒,小廣場上的五星紅旗隨風飄揚。寺院殿宇壯麗、林園幽靜,是鬧市中心的一方凈土。香爐內,桑煙嫋嫋,大殿內不時傳出海螺聲。

  宏覺寺,全稱為“宗喀大慈宏覺寺”。“宗喀”地區在藏文化中指湟水河谷地區。河湟地區的中心城市西寧市,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古絲綢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戰略要地,素有“海藏咽喉”之稱。

  千百年來,宏覺寺在高原古城靜靜矗立,見證了唐蕃古道的恢宏繁盛,聆聽過絲綢之路的車馬轔轔,飄揚着茶馬古道上的悠悠茶香,更鐫刻下漢、藏、蒙等民族千年交流的輝煌歷史和團結印記。

  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源源不斷注入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從文成公主進藏地到千年古寺,循着歷史的脈絡和足跡,宏覺寺一幅幅不同歷史時期的照片,共同組成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中華民族大團結壯美畫卷。

從文成公主進藏地到千年古寺

  唐蕃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也是唐代以來去往西藏的必經之路。漢藏群眾、唐蕃使臣沿着唐蕃古道密切交往、相互往來、頻繁貿易,古道迅速興盛起來,成為一條站驛相連、商賈往來的交通大道。至今,古道經過的許多地方仍然遺留着曾經修建的驛站、城池、村舍、古寺,傳承着各民族世代創造的燦爛文化,講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宏覺寺見證了各民族相互交流與融合,對漢藏文化交流與民族團結起到重要作用。”青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書記李姝睿教授&&,宏覺寺是唐蕃古道上以青唐驛站為中心建造的古老寺院,是漢藏各民族高僧大德共同創建的弘法道場,也是歷代中央政府與青藏地區&&的橋梁紐帶。

  宏覺寺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其緣起可追溯到漢藏民族歷史上最廣為人知的那一次“牽手”。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與松讚幹布和親,途經西寧時,修建了一處土壇用作供奉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的寶座。

  公元9世紀中葉,著名的“三賢哲”從西藏輾轉來到地處青海河湟地區的丹鬥寺等地隱居修行,與甘肅炳靈寺果望、靜聞兩位漢傳佛教大和尚共同授戒並培養了喇欽·貢巴饒賽大師。喇欽·貢巴饒賽在文成公主當年土壇遺址上創建了宏覺寺。後來,“三賢哲”與喇欽·貢巴饒賽在青唐城(今西寧)精心授戒並培養了“衛藏十智者”。他們學成後將藏傳佛教從青海逐漸傳播至整個西藏地區,推動了藏傳佛教中國化進程。

  北宋時期,唃廝啰地方政權築成青唐城,將寺院供奉為家廟,因此也有“先有宏覺寺,後有青唐城”之説。元代著名的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讚到此弘法。經過3年跋山涉水從西藏走到涼州(今甘肅武威),他於1247年與闊端王在涼州舉行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會盟,史稱“涼州會盟”。

  據《西寧府新志》記載,“在城南門內,舊名‘妙華庵’,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永樂十年敕賜額曰‘弘覺’。”這表明該寺在明代前期頗受朝廷重視。清乾隆年間,六世班禪應乾隆皇帝邀請東行,駐青海塔爾寺和宏覺寺長達5個月之久。從此,宏覺寺成為歷代班禪大師在青海的駐錫地。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陳立健介紹,宏覺寺觀音殿的兩根大樑上都有明朝時期的重要文物題記,其中一根大樑上的題記時間分別為永樂十一年和宣德二年。通過題記所示年代和內容來看,大殿明清時多次進行修復,明代時朝廷派出太監主持修建並有敕賜的金佛一尊,可見明朝廷對河湟地區藏傳佛教寺院宏覺寺的重視程度。“清代漢藏等多民族對宏覺寺修復做出很大貢獻,也從側面生動體現出明清以來河湟地區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場景。”陳立健説。

見證藏傳佛教愛國愛教傳統

  抗日戰爭時期,九世班禪和五世嘉木樣活佛為抗日捐贈36架飛機和30萬銀元,他們的愛國義舉深深感染和鼓舞了生活在青海和西藏的各族人民,積極推動社會各界抗日行動,展現了藏傳佛教界人士愛國愛教的精神風貌。

  1951年4月,十世班禪從宏覺寺出發,進京參加關於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條協議”的簽訂儀式。4月22日,途經西安時,受到了老一輩革命家和西北軍政代表的熱烈歡迎。同年5月,“十七條協議”成功簽訂之後,十世班禪從北京返回宏覺寺並準備進藏。

  當年12月,在老一輩革命家關心下,十世班禪一行從西寧起程返藏。宏覺寺正是這趟重要行程的出發地。1952年4月,十世班禪一行歷經4個多月長途跋涉到達拉薩,並於當年6月返回扎什倫布寺,登上了歷代班禪大師的寶座,舉行了盛大坐床儀式。十世班禪回到西藏以後,始終不渝地為維護祖國統一、增強民族團結,為促進西藏內部的團結,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大貢獻。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吳德軍説,進入新時代,宏覺寺始終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不斷挖掘和充實藏傳佛教中國化的時代內涵,引導各族信教群眾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021年12月宏覺寺被授予“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稱號。

  這座千年古寺,見證了藏傳佛教愛國愛教的傳統。宏覺寺民主管理委員會負責人噶爾哇·阿旺桑波説,宏覺寺歷來都有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同時堅定不移維護祖國統一、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宗教和睦。

  2020年5月,噶爾哇·阿旺桑波帶領宏覺寺僧人,花費兩個月時間重走十世班禪進藏路線。“我們就是要教育引導僧人和廣大信教群眾,深刻感悟十世班禪臨危受命、勇挑重擔,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做出的艱辛努力。”噶爾哇·阿旺桑波説。

延續歷史文脈

  歷史上,宏覺寺由於地處鬧市,一度面臨損毀風險。20世紀60年代,西寧一印刷廠遷入宏覺寺並在原地修建一棟職工住宅樓、車間和兩棟辦公樓。由於保護措施不到位,宏覺寺部分建築損毀嚴重,前香廳年久失修,導致屋面塌陷,立柱下沉傾斜,山墻、門窗嚴重損毀。不僅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寺院內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物也未得到妥善保護。

  傳承文化不是要簡單復古,城市建設會不斷融入現代元素,但必須同步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2020年6月,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人民檢察院開展“國有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時,發現宏覺寺保護不當的問題。之後,檢察部門通過立案調查、召開聽證會等方式,推動政府相關部門開展印刷廠搬遷、企業安置補償、宏覺寺文物及建築修繕等工作。如今,宏覺寺所有修繕項目已全部竣工。在多方努力下,這座古寺歷經千年風雨,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宏覺寺總佔地面積4318平方米,寺院內文物有班禪行宮殿、釋迦殿、護法殿等建築。在宏覺寺,至今還保存着完好的元明清時期的藏文古籍。“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李姝睿&&,要充分挖掘和運用地方優秀文化傳統,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走進宏覺寺大殿的中華文化書屋,一排排書籍整齊擺放在書架上。噶爾哇·阿旺桑波介紹,書屋是青海省總工會和青海省民宗委於2022年共同打造的,共有書籍5000余本,寺院充分利用中華文化書屋,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引導僧人勤奮學習、學修並進,不斷推進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行走在宏覺寺街,大型商超人頭攢動,街頭小店叫賣聲此起彼伏,各族群眾和諧相處。這裡也正成為古城西寧與藏傳佛教寺院休戚與共、漢藏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動實踐和最佳例證。

與城市同向而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宏覺寺所在的倉門街街道轄區總面積1.4平方公里,由75個樓院組成。街道總人口超過1.5萬人,有漢、藏、蒙、回等14個民族聚居。

  倉門街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解婧説,根據轄區少數民族聚居特點,街道結合“民族團結宣傳月”“法治宣傳月”“平安寺院建設宣傳月”等主題活動,組織各民族黨員幹部用少數民族群眾聽得懂、聽得進去的語言,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我們依託便民服務熱線、‘紅愛滿倉’服務站、‘院小二’志願服務隊等多方力量,將社區服務觸角延伸到每個樓院,從矛盾化解、政策落實、幫扶救助等方面構建起上下聯動、同心同向、分級負責、齊抓共管的民意收集、為民服務工作體系。”解婧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街道辦事處收集處理各類社情民意367起,成功調處化解矛盾糾紛54起,推動各民族群眾融洽相處。

  見到狄祥旭時,他正在寺院檢查消防設備。狄祥旭作為倉門街街道辦事處在宏覺寺的駐寺幹部,他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協助宏覺寺開展寺院管理、促進周邊社區與寺院交流共建。“我們街道辦事處發揮自身作用,幫助寺院加強文物保護,並為僧人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同時,寺院也積極引導信教群眾參與社區共治,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狄祥旭説。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如今宏覺寺與周邊社區齊心協力,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促進宗教和順、社會和諧、民族和睦,寺院與這座城市相向而行,攜手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千年古寺,澎湃時代新潮。歷史上,宏覺寺曾見證西寧作為唐蕃古道重鎮的繁榮。而如今,作為一座有着248萬常住人口、70.51萬少數民族人口的高原之城,西寧已成為全國省會城市中首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

攜手共促民族團結

  在倉門街街道前營街社區,社區各族群眾共同參演的舞蹈《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引來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和歡呼聲。社區的另一邊,同樣擠滿了圍觀群眾,在一張張桌子上,有人正揮毫潑墨、有人在提筆作畫。筆墨間,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祖國的大好河山。

  為促進社區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倉門街街道黨工委和前營街社區黨委聯合舉辦豐富多彩的“石榴籽”鄰里文化大集活動。社區邀請轄區各族群眾歡聚一堂,看演出、做游戲、話家常,共享文化盛宴、共話民族情深。“鄰里文化大集活動讓我們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各民族群眾各展所長,貢獻出許多精彩節目,既豐富了大夥兒的業餘生活,也增進了我們彼此的感情。”社區居民徐明笑着説。

  前營街社區黨委書記張若蕾告訴記者,社區黨委正在謀劃開展更多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拉近各族群眾之間的距離,促進鄰里和諧,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西寧市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建設“石榴籽家園”為抓手,西寧把社區作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主陣地,累計打造了234個“石榴籽家園”。

  一個個“石榴籽家園”,讓社區各族群眾積極營造各民族團結進步新風尚,共同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時,隨着青藏高原交通網絡建設不斷提速,雪域高原發展動能澎湃,西寧市作為青藏高原上第一大城市日益繁華。宏覺寺也早已融入這座古城的基因,見證這座高原之城以嶄新姿態邁入新時代。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文化交融,自古就是多民族互助共生、和諧相融的熱土。作為全國少數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人與自然的交響,文明的碰撞與融合,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從未在青海這片土地上停歇。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青海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共存,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民族團結在青海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線。”吳德軍説,我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各族群眾逐步實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這座青藏高原上的千年古寺,見證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歷史,在新時代正在見證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篇章。“宏覺寺將繼續發揚藏傳佛教愛國愛教光榮傳統,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宏覺寺民主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觀覺説。

  金碧輝煌的寺院周圍環繞着高低不一的居民樓,與寺院連接的宏覺寺街上車輛川流不息,外賣騎手來回穿梭……從空中俯瞰,宏覺寺與附近的社區相互交融、渾然一體,續寫着高原地區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一心、共同奮鬥的故事。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