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林徽因作為連接點,促進美中文化交流”
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院長:她對全世界建築行業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林徽因故居如今是一家書店。 本報記者許緣攝
▲前店主黛比·桑福德在書店內整理書籍。 本報記者許緣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鄧仙來 許緣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雲杉街3920號是一座掩映在樹影中的二層紅磚小樓。從這裡向東步行十余分鐘,就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韋茨曼設計學院。
100年前,林徽因正是沿着這條路,開啟她在賓大美術學院(現為韋茨曼設計學院)美術學系和建築學系的求學歷程,並獲得了美術學學士學位。
5月18日,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在2024年畢業典禮上正式向林徽因追授建築學學士學位,表彰她作為中國現代建築學先驅的卓越貢獻,也是對歷史錯誤的遲到修正。林徽因外孫女於葵從韋茨曼設計學院院長弗裏茨·斯坦納手中接過遲到近百年、屬於林徽因的建築學學士學位證書。
入學“請願書”
在今天人們的印象中,林徽因往往被冠以“民國才女”等名號,而她作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師的身份和成就似乎被淡化。但對於林徽因本人來説,建築是她一生的摯愛。她逝世後,丈夫梁思成在為其設計的墓碑上選擇“建築師林徽因墓”七個字作為墓誌。這也印證了,“建築師”是林徽因最希望被後世銘記的身份。
1924年,20歲的林徽因和未婚夫梁思成一同赴賓大求學。賓大檔案館保存的林徽因求學經歷相關信件顯示,林徽因在赴美前就已知曉賓大不招收女性攻讀建築專業的限制性規定。她和父親林長民多次申請通融,但都遭到校方拒絕。儘管如此,林徽因仍然堅持前往賓大,並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建築專業課程。
根據當年賓大與北京“中國婦女留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婦女委員會”)的通信記錄,林徽因和父親試圖繞開賓大建築系只招收男性的政策。1923年11月1日,“婦女委員會”秘書麥克米倫致信賓大美術學院院長賴爾德,告知對方林徽因想作為“特殊學生”入讀建築學系的申請。同年12月5日,賴爾德回信説,該係不招收女性,建議林考慮申請沒有性別限制的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或康奈爾大學。
收到回復的林徽因沒有氣餒。她通過麥克米倫向賓大建築系發送了一份“請願書”,請求以旁聽生的身份參加該係課程。同時,林長民也委託當時的中國駐美國公使館向賴爾德致信,詢問林徽因入學賓大建築系的可能性,但賴爾德通過助手向公使館否定了這一可能性。
隨後,時任中國駐美國公使施肇基代表林徽因與賴爾德進行交談,再次表達林徽因的訴求。1924年4月14日,賴爾德在寫給麥克米倫和中國駐美國公使館的回函中解釋道,賓大建築系不招收女性的政策由校董事會制定,但政策僅限於建築建造相關課程,不影響林徽因學習建築設計。作為妥協方案,賴爾德同意向招生辦公室建議,給予林徽因特殊對待。賴爾德在信中並未作出進一步解釋。但根據賓大美術學院規定,在一些特定情況下,經相關係所和招生辦主任批准,一些學生可以修讀他們有能力學習的個別學科。
記錄顯示,這是賴爾德對林徽因請求入學建築學系的最後一封回信。有學者推測,林徽因或於1924年5月中旬收到回信。同年9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抵達賓大美術學院入學。當時,美術學院下設建築、美術、音樂和園林建築學4個專業。梁思成入讀建築系,林徽因進入美術系,同時選修建築系課程。
得益於優異的成績,林徽因於1925年秋季學期擔任賓大建築系兼職助教。1926至1927學年,她又成為該係指導教師,可以獨立授課,當時這一職務通常由成績優秀的研究生或校外人士擔任。
一份珍貴的跨國友誼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完婚後偕同回國。此後,林徽因一生致力於建築事業,不僅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學家,還為重塑中國的建築史學、教育和實踐作出巨大貢獻。回國當年,梁林夫婦在東北大學共同創建了中國首個建築系。1946年,梁思成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當時已重病纏身的林徽因承擔了大量計劃和組織工作。
1931年,梁林二人加入專門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與保護的民間學術團體營造學社。在此後的15年間,他們和營造學社同仁不辭辛苦,走遍了中國15個省約200個縣市考察古建築,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中國第一部系統性的建築學術著作《中國建築史》。
1937年6月末,梁林等人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考察時確認,寺內大殿為唐代遺構,證偽了當時日本學者認為唐代木構建築在中國已經無存的觀點。
這一時期,梁林夫婦還收穫了一段珍貴的跨國友誼。在一次畫展中,他們結識了當時在清華大學任教的美國學者John Fairbank 和他的妻子 Wilma Fairbank。後來,梁思成分別給他們取了中國名字——費正清、費慰梅。
兩對夫婦均通曉東西方文化,共同語言很多。自此,兩個家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林徽因與費慰梅更是成為至交。1934年夏,兩對夫婦還結伴調查了山西汾陽至趙城(今洪洞)的三四十處建築,行程三百餘裏。
在《獻給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文中,費正清如此回憶他們與梁林夫婦的交往:“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我和我的妻子的一生中所産生的影響是獨特的。或許,我們的經歷正足以表明他們二位的某種國際&&和國際影響……戰前的北平生活和一道在山西省的一次野外古建築調查旅行,使我們結下了親密的友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又在中國的西部重逢,那時他們都已成了半殘的病人,卻仍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不顧一切地致力於學術研究。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們是不畏困難、獻身科學的崇高典範。當時,林徽因身患肺結核,梁思成則因青年時代一次車禍的後遺症而使脊椎受傷。然而,不論是疾病還是艱難的生活都絲毫不影響他們對自己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的熱情。”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梁林夫婦輾轉到了昆明,而費正清夫婦也於同年回國。後來,兩對夫婦匆匆見過幾面,更多的則是書信來往。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作為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學家,費正清晚年在回憶錄中稱林徽因為“畢生最要好的友人”,而費慰梅則親自為林徽因著書立傳,並在美國出版。正如費正清所言:“中國對我們産生了巨大的影響,而梁氏夫婦在我們旅居中國的經歷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把維爾瑪(費慰梅)和我當作溝通中美兩國文化的中間人加以報道,那麼該項報道必須把他們包括進去。”
林徽因故居如今是一家書店
今年,距離林徽因入學賓大已過去整整100年,也是她誕辰120周年。如今,中美雙方留學生在彼此國家的人數急速增加,兩國學術交流頻度大幅提高,學科範圍廣泛拓展。賓大建築系也早已不是男性“專屬地”,其碩士項目中有58%的學生是女性,教職員工中女性佔比為53%。特別是中國留學生,已經成為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數量最多的國際學生群體,且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繼承梁林夫婦的衣缽,從事歷史建築保護和再利用的學習與研究。
2003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成立景觀學系並聘請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教授勞裏·奧林擔任首任系主任。當時,斯坦納也加入了奧林的團隊,作為風景園林專業客座教授到清華大學執教。斯坦納對記者&&,韋茨曼設計學院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等中國建築學術機構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關係,這正是得益於林徽因等人20世紀初在賓大的留學經歷奠定的基礎。
胡如珊今年1月受聘出任賓大建築系主任,這是她在賓大任教的第一個學期。她告訴記者,林徽因建築學學士學位追授典禮結束當晚,她在一場賓大建築系校友聚會上向參加聚會的人談起林徽因,並講述這位中國女建築學家在賓大的經歷對於自己的意義。遺憾的是,在場的人並不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是誰,也不了解他們在賓大求學以及從事中國建築學研究與教學的歷史。
“也許我們可以開設一兩門和中國歷史建築有關的設計課,再聘請一位研究中國等亞洲國家建築歷史和理論的資深教授,讓賓大學生了解梁林二人和他們的成就。”胡如珊暢想道。
現在已無從考證林徽因當年租住在雲杉街3920號的哪一個房間。這裡如今是一家書店,店內古樸的陳設和書香滿溢的氛圍似乎延續着林徽因作為學者和詩人的氣質。這家書店的各個房間都擺滿了書籍,就連樓梯上也不例外。店內供讀者行走的過道非常狹窄,即使一人通過也常常需要側身,才能避免把摞在一旁的書籍碰倒。
店主黛比·桑福德自1971年從賓大音樂系畢業後就開始經營這家書店,至今已半個多世紀。桑福德當年接手這座小樓時並不知道林徽因曾寓居於此。大約20年前,當她聽説這段往事後,也開始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女建築師産生了濃厚興趣。她將林徽因的詩集《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和其他關於林徽因的書籍擺放在臨街的櫥窗,還將林徽因不同時期的幾張照片做成展板,放置在書店玄關處。展板上,桑福德將林徽因形容為“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女性之一”。
桑福德對記者&&,過去50多年中,往來書店的顧客不乏在賓大就讀的中國留學生,“但從某個時候起,我們發現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中國讀者光顧,他們的臉上顯出疑惑的神情”。當她迎上前去,對這些讀者説出林徽因的名字後,他們的疑惑頓時消散了,露出了會心的笑容。“我們決定從網上下載一些林徽因的照片,做成展板,這樣(中國讀者)走進來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來對了地方。”
桑福德受邀參加了19日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紀念林徽因的研討會。會後,她走到記者面前,激動地説,聆聽林徽因的故事後,自己深受感動,也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書店的歷史價值。她&&,願意更多地了解梁林夫婦其人其事,更希望作為林徽因故居的書店能夠為現代讀者搭建一座穿越百年的橋梁。
“她對全世界建築行業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自1934年起,賓大建築專業開始招收女性學生。此後,賓大陸續為之前學習建築學的女性補發學位證書,但林徽因的情況卻陰差陽錯地被忽視了。
賓大規劃學系前助理教授黃振翔多年從事梁思成和林徽因生平的研究。他發現的賓大檔案顯示,1936年1月27日,林徽因為在中國申請建築師執照曾致信賓大。林徽因在信中提到,她的建築學成績單等憑證在日本佔領瀋陽後丟失,希望賓大向當時的中國駐美大使館(當時已由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或南京國民政府工商部證明自己在建築領域的學歷和教學經驗。
同年3月12日,時任賓大美術學院院長的辛普森·科伊爾在寫給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的回信中寫道,雖然林徽因因為性別原因未被授予建築學學位,但她修讀了該係提供的課程,並達到了取得建築學學位的要求。基於她的工作成果,無論在美國哪個州或任何一個國家,林徽因都具備建築執業資格。“她在校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之卓越足以讓我欣然通過中國大使館向南京的工商部引薦她。”
2022年,韋茨曼設計學院舉辦“中國建造:中國建築百年對話”展覽,展示1918年至1941年間在賓大求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作為當時在賓大的23名中國留學生中唯一的女性,林徽因的黑白肖像照、入學時間和學位信息等資料在展板的顯要位置展出。斯坦納注意到,林徽因是這批留學生中唯一沒有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的人。
他隨即對林徽因的情況進行了詳細調研,並請韋茨曼設計學院建築檔案館負責人協助調閱了林徽因的學習檔案。“隨着我們研究的不斷深入,她沒有被授予學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這是一個歷史遺留錯誤,是時候來糾正它了。”
斯坦納在研討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在該院的歷史上,追授學位是很不尋常且很罕見的事,需要調取並核驗很多檔案。斯坦納提出的追授林徽因建築學學士學位書面提案得到了學院全體教員的一致支持,並順利走完學校層面的相關流程,“從做出決定到最終實現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過程相對較快”。
斯坦納告訴記者,追授林徽因建築學學士學位的重要意義在於,讓美中兩國人民認識到她在建築學領域的成就,同時以林徽因作為連接點,促進美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林徽因應該因其對建築學的貢獻而被世人所知,而非僅僅作為一個文化人物。她對全世界建築行業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