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牦牛背上的巡迴審判到網絡智慧法庭
走進帕米爾高原上一個小縣人民法院,感受基層法治之變
塔縣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深入偏遠山村為村民辦案(資料照片,三月二十日翻拍)。
這是在塔縣人民法院拍攝的一間設施齊全的網絡智慧法庭(三月二十日攝)。均為本報記者胡虎虎攝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産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司法理念的莊嚴承諾。今年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10周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來到我國西陲,走進一個高原小縣人民法院,感受基層法治之變。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簡稱“塔縣”)坐落在距離北京約4000公里的新疆帕米爾高原。這裡雪峰連綿、山高谷深,12個鄉鎮、4萬多人口散落在約2.5萬平方公里的縣域內。
過往歲月裏,為了辦案,塔縣人民法院工作人員翻山越嶺,通過巡迴審判的方式,騎着牦牛把公平正義送到各族群眾身邊;彈指一揮間,塔縣迎來建縣70周年,滄海桑田,如今即使身處遠在縣城兩三百公里外的小山村,也能借助網絡智慧法庭,用指尖觸摸法治的溫度。
從牦牛背上的巡迴審判到網絡智慧法庭的歷史進程,是法治文明在中國邊遠之地落地生根的結果。這一變化成為帕米爾高原基層法院工作者堅守初心使命的見證,亦是當地逐步向現代法治社會轉型的表現。
“法庭不是喝茶聊天的‘巴扎’”
甘肅人王世龍在塔縣人民法院工作了近30年。他從一名書記員幹起,逐步成長為四級高級法官。法院裏的年輕人稱他是“可以走上歷史展&的人物”。
每到上班時間,王世龍穩步拾級而上,走進形似天秤的現代化法院辦公樓。向北遠望,海拔7500多米的慕士塔格雪峰聳入雲霄。冰山無言,見證着高原上的發展進步。
20世紀90年代中期,塔縣人民法院僅有一排石頭搭建的小平房、8間辦公室,與縣公安局在一個院子辦公。
“人手極為緊缺,有時候,法院只好請政府辦的同志當書記員。”王世龍清楚記得剛工作時的往事,“通常來講,辦公桌上放上審判員等桌牌,就是法庭。”
在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的時光裏,只有碰到“大一點的刑事案件”,塔縣人民法院才會申請使用全縣唯一的大型會議中心,按照法庭標準臨時改造。
一米多高的主席&上,擺放着木頭辦公桌椅,組成審判席。審判席背後幕布上懸挂着木質國徽,國徽由法院工作人員描繪、手工製作。主席&的前樑上懸挂條幅,條幅上張貼着用毛筆書寫的“某某案件公開審判”標語。
“當年只能通過高音喇叭,才能讓人們在這個200多平方米的屋子裏聽清楚發言。”法院工作人員回憶。
儘管條件簡陋,但所有流程均嚴格按當時法定審判程序執行。王世龍説,法院工作人員竭盡所能,營造莊重嚴肅的庭審氛圍,直觀體現國家法律的尊嚴。即使是騎着牦牛去牧場處理矛盾糾紛,國徽、法袍也是隨身必帶的。
“法庭絕不是喝茶聊天的‘巴扎’(巴扎,意為集市)!”作為一名資深法官,王世龍認為非常有必要用嚴謹形式來體現法律尊嚴。
歷經兩次搬遷,王世龍和同事們走進了現今這座四層高、建築面積41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辦公樓。訴訟服務中心窗明几淨,4間法庭全部適配“雲上開庭”、隔空辦案,其中一間約400平方米的大法庭用於審理重要案件。
“法庭變大,主要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的司法需求。”王世龍分析,“剛工作那幾年,我們邀請人來旁聽,人們的積極性都不太高;但現在,時常有人主動問法院‘能不能來旁聽’。”
更明顯的變化體現在案件的數量上。上世紀90年代,塔縣人民法院全年處理案件僅二三十起,直到2014年前後,每年平均約120起;而在2022年,達到900多起。案件所涉及的內容,再也不局限於家長裏短、牧場牛羊糾紛,而是擴大到更寬廣的社會經濟領域,比如建築工程、租賃合同、旅游服務等。
“這些現象再正常不過,都是發展中的問題。”王世龍説,正因為塔縣經濟社會向前邁步,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社會&&增多,才會導致相應的矛盾糾紛。面對生産生活中的問題,“有事兒找法院”成了更多人的第一選擇。
“前些年,涉及家庭糾紛,人們礙於情面輕易不來法院。但前幾天,我們剛調解好一起70歲老人離婚的案件。”面對這樣的情況,王世龍和同事們援引婚姻法有關法條,綜合考慮老人贍養、親屬關係、矛盾由來等實際因素,酌情勸和調解成功。
與人們法治意識提升相匹配的,是基層法治力量不斷充實。移動網絡普及後,“雲上法庭”減輕了百姓的訴累,與此同時,塔縣人民法院融合鄉鎮、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門,實現解紛資源集成,推進訴源治理,努力在村、鄉一級化解矛盾糾紛,方便服務群眾。
“羊吃了別家的草並不是小事”
買布甫沙·巴巴汗2008年從新疆大學法律專業畢業時,憧憬過各種關於法院工作“高大上”的場景。當他來到塔縣人民法院開始職業生涯時,碰到的開庭現場,卻完全出乎意料。
有一次,為了處理牦牛所有權的糾紛,買布甫沙跟着前輩,先是驅車三個小時行駛到大路的盡頭,然後又耗費五個小時沿着羊腸小道步行,最終在天黑前抵達馬爾洋鄉努什墩村最偏遠的村民小組。
開庭已是第二天上午。買布甫沙和同事們早早將國徽懸挂在村頭空地的石墻上,地上擺好審判員、書記員、原告被告等名牌,法院工作人員和當事雙方或蹲着、或席地而坐。
這就是在塔縣最為常見的“巡迴審判”場景。
“這樣的‘法庭’超出想象,審理的內容在書本上從未見過。”買布甫沙回憶,“但這些就是最真實的牧民生活,對他們來説,牦牛是最重要的生産資料,比天大。”
經現場村民作證、法官查看牙口和特殊標記,能確認牦牛確實歸屬原告。但因牦牛散養走失,誤入被告的高山草場,且時間有兩年之久。法官判定走失牦牛歸還原告,同時原告向被告支付2000元,補償被告辛苦看護及牦牛兩年所食牧草的費用。
“老法官們能結合生活經驗、村民實際情況,更好地規範行使自由裁量權。”剛入職時做書記員的經歷給買布甫沙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作為帕米爾高原本地人,買布甫沙通曉當地語言、民俗文化,因而經常跟着前輩法官到村民身邊參加巡迴審判。
以前,因為山高路遠的客觀現實,再加上道路狀況差、缺乏交通工具,塔縣人民法院只能因地制宜,騎着牦牛進行“巡迴審判”。時光荏苒,如今的塔縣公路早已實現村村通,全縣機動車保有量接近戶均一台,但法院工作人員卻依舊沒有完全放棄這一傳統。
法官們告訴記者,在當地,有些案件唯有去現場才能定分止爭。比如,牧民的草場劃分僅靠坐標點位,並沒有精確分界線,一旦發生草場或牲畜糾紛,辦案人員必須實地踏勘走訪,才能弄清來龍去脈;碰上家庭婚姻矛盾,只有走到親屬鄰里之間,才可以徹底摸清事情原委,做出兼具法理和情理的判斷。
“最重要的還是為民服務的‘能動司法’理念。我們主動去現場,牧民心裏就感動,巡迴審判、下鄉辦案,大概98%都能調解成功。”從一名書記員成長為現在的執行法官,買布甫沙坦言基層司法實踐是不可或缺的職業歷練。
不過,農牧民財産糾紛、家庭矛盾現在只是買布甫沙和同事們工作內容中極少一部分。更多因市場經濟發展産生的案件佔據了他們絕大部分時間。法律標的範圍早已超出熟人關係範疇,跨越了帕米爾高原的崇山峻嶺。
據塔縣文旅局統計,近三年,當地的餐飲店、酒店賓館、民宿牧家樂等數量急劇增長。
在法院的辦公樓內,挂着來自湖南、四川等地的錦旗。正是得益於網絡智慧法庭的建設,才使得這些跨越萬水千山的矛盾糾紛能得到及時化解。如果沒有網絡智慧法庭,類似案件很難及時有效處理,即使能處理,訴訟成本也會增加不少。
買布甫沙感慨,騎着牦牛“巡迴審判”傳遞法治的溫度,也是一種精神;網絡智慧法庭是新時代科技的産物,適應社會發展進步,提升法治效率。而在西陲帕米爾高原,基層法院則需要更好地結合溫度與效率,實實在在“走好最後一公里”,用法治護航冰山上的民生和經濟發展。
“這些事情總要有人來審理調解”
在塔縣人民法院一樓,有間約40平方米的榮譽室。這裡是法院工作者心中的“精神高地”。
手工木質國徽、不同年代的打字機和影像採集設備、警用裝備、擴音器等展陳物件,直觀反映中國法治進程。一件件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的錦旗和牌匾,無聲講述着屬於帕米爾高原上法律工作者的榮光。
塔縣人民法院有個傳統,不管是新人入職還是“老兵”教育,大家總會去榮譽室看看。時間往往選定在建黨節、國家憲法日和其他重要活動節點。每年兩次的公眾開放日,這裡會迎來社會各界人士,成為人們透過法治窗口了解塔縣發展進步的特殊&&。
“這是一種傳承。下一輩人再來看這些,會發現不同的歷史意義。”33歲的青年法官鄭嬌説,“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進入法院工作,是件很榮耀的事情。”如今,來自距離塔縣約1000公里外的她已在高原工作9年,這份當初的“榮耀”慢慢轉化為內心“需要傳承的責任”。
塔縣幹部群眾中有幾句流傳度頗高的話——“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工作標準要更高。”這種樂觀精神的背後是不為人知的艱辛。
對從外地來到塔縣工作的人來説,除了要適應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嚴酷自然環境,克服相對欠發達的社會經濟困難,更要融入地域牧區文化,忍受無法及時照顧家庭的精神困擾。近年來,塔縣人民法院採取多種措施招錄和培養外來青年才俊,但最終扎根下來的依舊不夠,時至今日,法院的編制仍有空缺。
“首先就是落實待遇保障政策、傾斜資源培養後備人才,還要營造積極向上的幹事創業文化氛圍。”法官王世龍雖年屆退休,仍然忙碌在“傳幫帶”的一線,“很多外地人來參觀,會無意間問到‘你們為啥在這裡工作’,我們決不能搞成‘沒本事的人才留在這裡’的局面。”
青年法官鄭嬌入職塔縣人民法院後,經過書記員、法官助理、法官等多個角色歷練,現在已是立案庭副庭長。這樣的成長機遇在其他平原地區的縣市基層法院並不多見。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社會多元化的價值選擇、同輩人之間的發展差異、現實瑣碎與理想間無法彌補的落差,也會影響青年人心態。
“人需要一種精神。畢業時,有人考法院,也有人當律師。既然選擇到這裡工作,必須學會適應,然後結合工作和生活實際,尋求精神支撐。”鄭嬌的成長心路務實又充滿情懷。
從初出茅廬面對當事人時會産生情緒波動,到現在能老練地處理各種棘手問題,以鄭嬌為代表的塔縣人民法院青年法官群體在實踐中成長、在老一輩的“手把手”教學中傳承。
鄭嬌説,塔縣人民法院作為基層法院,特別轟動的大案要案很少,自己負責的立案庭直面各族群眾,經手的每一個案子都事關當事人的家庭、生計,必須以法律為準繩,學會結合當事人的情緒和實際難題,以達到實質性化解的目標去辦理。
“有時候委屈了,迷茫了,我會到榮譽室去看看,靜一靜。”鄭嬌吐露心聲,這是她尋求精神支撐的良藥。
“法院在這裡,這些案子和矛盾糾紛,總要有人來審理調解!”幾天的採訪裏,這是塔縣人民法院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説的最多的話。放眼“一縣鄰三國”的整個塔縣,還有更多這樣默默無聞的人,正是他們的接續奮鬥,才使得帕米爾高原成為新疆“愛國戍邊”的精神高地。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胡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