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54煤”一直在燃燒發光
還原一個“為國轉係”青年群體的奮鬥歷程
▲“54 煤”畢業實習場景。(受訪者供圖)
▲2024年春節前夕,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朱萬成和教師牛雷雷到徐小荷(左一)老師家探望,“54 煤”三代人共聚一堂。
新華社記者王瑩攝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54煤”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光榮集體,他們一生與煤為伴,煤,點燃了他們的青春之火,照亮了他們奮鬥的人生。
74年前,東北大學106名青年學生毅然放棄自己喜愛的專業,為國轉係,選擇了採煤這個既艱苦又危險的專業,從此“54煤”應運而生。1954年,作為新中國第一批採煤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奔赴到環境最艱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七十多年間,他們有的被深埋井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有的在偏遠的煤礦一幹就是一生,有的終生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大量的礦業人才,有的埋頭鑽研攻克煤炭行業一個又一個難題……“54煤”既是一所高校獨有的紅色基因,又承載着新中國第一批大學生深深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54煤”為祖國燃燒一生,生動詮釋了“祖國在我心中”這六個沉甸甸的大字。
在個人意願和國家需要面前,106名青年學生選擇“為國轉係”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春天,17歲的徐小荷踏上北上火車,懷着建設新中國重工業基地的美好理想,從上海來到位於瀋陽的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就讀。
正當徐小荷和同學們一道憧憬着如何攻讀自己喜歡的專業(入學時已經按係、專業錄取)並暢想著美好未來的時候,學校發出動員令: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了煤炭,技術人員遠遠不夠,希望共産黨員、青年團員們帶頭轉學採煤專業。
“我原來報的是最喜歡的機電專業,既然國家需要,我毫不猶豫決定轉學採煤專業。”91歲的徐小荷回憶當時的選擇,充滿了自豪。“總共有106名同學從機械、機電、化工等專業轉入採煤專業,可以説,每一個放棄自己心愛專業而轉學採煤的同學都是抱着獻身精神而做出了偉大決定。”
如果説“為國轉係”顯示了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在煤礦實習的經歷則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肩負的重擔和歷史責任。在雞西煤礦,礦務局領導對他們説:“你們是新中國培養的大學生,祖國期待你們。”當他談到由於沒有我們自己的工程師,只能留用日本人,經常遭到日本人的嘲諷時,同學們都緊緊攥拳,咬緊牙關,心中默默地發出不可磨滅的誓言:“為祖國建設不遺餘力。”
真正實際接觸採煤、在井下作業則讓同學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艱苦。“54煤”甲班同學王家琛回憶説,上了一個班也未把眼打完,卻累得骨頭都散了架,原來這506鑿眼機很重,打頂眼用手抬不住,只能用頭頂着,另一個人扶着,第三個人推着。壓氣機一開,三個人同時抖着。機器的噪聲也是滿耳灌着,上井後腦袋裏還嗡嗡地叫着。
“儘管大家親身體驗到了艱苦,可是沒有一個同學退卻。相反,這些實習經歷更堅定了大家為礦業獻身的決心。總要有一批人去獻身,才能讓這個行業興旺起來,才能讓國家富強起來。”
“54煤”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向祖國匯報成績,絕不允許任何一位同學掉隊”的口號。為祖國學習成為“54煤”每一個同學的學習動力。為了早日撐起祖國煤炭事業,他們利用分分秒秒的時間抓緊學習,絕大多數同學大學四年的寒暑假都沒有回過一次家。
在“54煤”同學心中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建設祖國,自己一個人掌握本領還遠遠不夠,需要“54煤”這個群體一起前進。班裏每名同學不僅希望自己考得好,也希望其他同學考得好。甚至某個同學在考試時,同一小組的同學會跑到考場外靜悄悄地等着。有一個同學的“電工”課只有“及格”成績,同一小組同學都十分着急,後來“電工”課的課代表用幾個月的時間給他講了3遍,他的成績終於上去了。
1954年4月,東北工學院授予54採煤甲乙班“學習模範”稱號,“54煤”真正做到了政治、業務雙過硬,向祖國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無論是百米深井還是科學殿堂,“54煤”都留下了閃光的足跡
1954年7月29日,“54煤”的同學們結束了大學生活,走出東北工學院的校門,各自懷揣着理想抱負,奔向天南海北。
在畢業臨別前,“54煤”的同學們約定由留校的同學定期出版《54煤通訊》。在創刊詞上他們這樣寫道:“煤礦事業各個部門都有‘54煤’這一美好而又令人興奮的名字。它曾伴隨着我們生活學習了數年。過去是、今後也將是鼓舞我們前進的動力之一。我們時刻記着它,並珍惜這一集體的友誼和榮譽。”
曾任東北大學黨委書記的費壽林回憶:“畢業分配時,大家所填的志願基本上都是去礦山生産一線,去艱苦的地方,去邊疆。106名同學,有43%分配到了礦山生産第一線,僅黑龍江省的鶴崗、雞西、雙鴨山三大礦務局就分去了18名。”
曾任東煤集團總工程師的王友佳當年在填寫畢業分配志願時,把“到現場去,尤其是到我畢業設計的礦——鶴崗興安&豎井去”作為第一志願。他説:“從1954年8月參加工作到1992年退居二線,整整38個年頭中,我有三個‘始終’:始終沒有離開東北煤礦,始終沒有離開煤礦生産實踐,始終沒有離開技術崗位。”
在採煤一線,“54煤”發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陸強麟,畢業後被分到黑龍江省雙鴨山礦務局嶺西豎井礦,他吃住在井口,陸續參與開發建設了嶺西豎井,嶺東煤礦一、二、三、五、六井,四方檯煤礦。他堅持不懈推進採煤改革、改進輸電方式和支護方式。父親病危,發來兩次電報,他卻因豎井煤礦會戰離不開沒能回去,時隔兩年母親病重,他請假回到上海老家,朋友親屬在上海為他找了多個單位任他挑選,他都婉言謝絕,毅然決定將年邁的母親接到雙鴨山定居,一直住到母親去世。
陸強麟剛去雙鴨山時,全局煤産量僅為200萬噸,1981年他任礦務局總工程師後,實施全局綜採技術、支護改革,在全國名列前茅,全局實現了千萬噸級的目標。
2008年,陸強麟因突發心臟病去世,當地群眾排着長長的隊伍前來告別,大廳的輓聯概括了他光輝的一生:歌才頌德令群山流淚,嘔心瀝血創煤城佳績。
“54煤”十余名女生也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煤炭行業。來自廣州的姑娘李英娥被分到遼源礦務局西安礦,從事水沙充填工作,這個開朗樂觀的女孩畢業僅7年就因為一場事故被埋在井下。和她一起來西安礦工作的胡又珠回憶説,“我聽到消息後就往她家跑,一見到她的兒子就哭了,孩子才一歲,那天正好一週歲生日,”説好晚上為孩子過生日的。”
被分到焦作礦物局的夏宗績,一次重大意外導致左側身體偏癱,病殘後他自學外語,發表煤礦技術譯文十余萬字;陳可清和王友佳夫妻倆堅持在煤礦一線工作,先後將兩個子女託付給老家的父母撫育,未能陪伴孩子成長是他們一生的遺憾;陳惠芬,作為一名優秀的煤礦設計師,從東北到西南,從甘肅到安徽,哪設計有困難,她就出現在哪……
煤礦是戰場,學校、科研機構也是“54煤”發光發熱的地方,一批“54煤”人把一生奉獻給了煤炭教育和科研事業,書寫了我國礦業人才培養、科技進步的輝煌篇章。
作為“54煤”中的佼佼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鳴高創造了礦山壓力與控制領域的數個第一。在幾十年科研生涯中,他創立了以採場上覆岩層活動規律和支架-圍岩系統控制為一體的實用工程理論體系,構建了世界領先的“砌體梁”力學模型,解決了中國許多礦區工作面低産和安全(防止冒頂)的關鍵採礦工程難題。
留校任教的林韻梅,在44年的從教生涯中,翻譯了中國第一本岩石力學譯著,被譽為“將岩石力學學科引入中國的第一人”;發表了中國第一篇關於深部岩體力學研究論文;提出“圍岩穩定性的動態分級法”,是世界第一個工程岩體分級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制定者之一……她帶領團隊創建了東北大學礦山建設專業博士點,她招收的25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中,13人成為教授,2人當選院士。
“54煤”這個群體星光熠熠:徐小荷,我國岩石破碎學科的開拓者;王泳嘉,我國計算岩石力學奠基人之一;楊榮新,我國露天開採專業的創建者之一;葉蜚賓,全國知名的通風、防滅火和防瓦斯專家,新疆煤炭專業學科帶頭人之一……
“54煤”一直在燃燒。
“54煤”是一團火,一團生動的、跳躍的、充滿正能量的火
“54煤”精神不僅鼓舞自身,更感染和激勵着千千萬萬的後來人,讓愛國的種子播撒在祖國各地。
在“54煤”班的影響下,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東北大學先後有45名畢業生奔赴新疆可可托海,他們隱姓埋名,默默奉獻,將稀有金屬礦石從可可托海源源不斷送往祖國各地,鋪就了中國尖端工業的崛起之基。
“在可可托海磨礪過的人,勞累、艱苦、壓力都難不倒,面對金錢和物質的誘惑都不動心,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為了祖國找到急需的稀有金屬。”新疆有色集團原副總經理、東北大學1968屆畢業生肖柏陽説。
“54煤”錢鳴高院士的學生,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礦業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秘書長王家臣説:“錢鳴高院士是我國礦山壓力及其控制學科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從他身上我們深刻感受到‘54煤’畢業生矢志創新、甘於奉獻的崇高品格和深厚的家國情懷。”
“從大四到博士,我一直跟隨林韻梅老師學習,她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對我産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説。
2011年,馮夏庭當選為國際岩石力學學會(現為國際岩石力學與岩石工程學會)主席。林韻梅激動地説:“這是該學會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第一位黑頭髮、黃皮膚、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坐上了掌門人的位置。”
2023年8月31日,在遼寧有關部門聯合舉辦的“開學第一課”上,馮夏庭演講的題目就是“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由他領導的岩爆科技攻關小組,目前正在青藏高原上,為保障川藏鐵路現場施工安全刻苦攻關。“四年酷暑寒冬我們都挺了過來,能參與到這個承載着幾代中國人夢想的重大工程,我們充滿了激動。”小組現場技術負責人何本國教授説,“傳承東大老一輩岩石力學人敢為人先、實幹報國的精神,是我們這一代東大人的責任。”
70年來,“54煤”的感人事跡和愛國精神在東北大學歷屆學子中廣為傳頌,東北大學也在不斷凝練“54煤”精神,形成了以“熱血青年、獻身礦業、刻苦學習、敬業報國”為精髓的精神內涵。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郭海説:“‘54煤’精神産生於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東北大學百年愛國奮鬥史增添了新的內容,70年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東大人為國學習、實幹報國。當前,學校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師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弘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勇擔育人興邦使命,以‘54煤’精神教育引導師生,着眼國家戰略需求,在科學的最前沿和産業一線培養未來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和社會治理人才。”
近年來,東北大學採取多種方式傳承和弘揚“54煤”精神。學校將“54煤”精神作為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內容,各級領導幹部通過專題宣講、主題黨課等形式,講述“54煤”故事;學校還將“54煤”精神作為思政育人的重要資源,納入“大思政課”工作體系,有機融入師生日常愛國榮校文化活動中去。
學校加強校史資料挖掘、整理和研究,編撰出版40余萬字的《54煤》,全面生動展現“54煤”的精神內核和價值基因,原創詩朗誦《永不凋謝的情懷》,自編話劇《54煤春秋》。東北大學黨委副書記王玉琦介紹,學校連續21年舉辦“家國·傳承·築夢”“妙筆流聲”朗誦大賽,持續舉辦“講述·東大人的故事”典型推介會、東大青年奮鬥的青春故事會、“青春在砥礪中閃光”校友報告會等品牌活動,推廣師生和校友傳承“54煤”精神科技報國的事跡。“54煤”精神正以多種形式潤物無聲地影響着、激勵着新時代東大人弘揚愛國傳統,獻身祖國建設。
榮獲“東北大學志願服從國家需要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的余俊傑,是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2022屆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生,被“老學長”們為新中國礦業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畢業時堅定地選擇了去艱苦的行業一線工作。“作為新時代青年就應該將自己的理想和祖國的需要連在一起。礦業行業關係到國家的資源,只有越來越多有知識的青年人投身進去,行業才能發展,資源才能被更好的利用。”余俊傑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於力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