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6版

黃山腳下“留守”的上海人

2024-04-17 16:01:43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6版

  陽春時節,驅車沿黃山東麓南行,在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出口下高速,一塊刻有“東黃山”字樣的石頭靜靜矗立,前方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和高大的法國梧桐漸漸映入眼簾。走近一看,建築門牌上刻着“同心裏”“知心裏”等名稱,和上海里弄相差無幾。

  滋養於皖地山水、暈染出海派風情,這裡是距上海400多公里的“飛地”黃山茶林場,被稱為“安徽小上海”。

  自20世紀60年代劃歸上海管轄後,這塊約5000畝的“飛地”曾迎來近萬名上海知青開墾創業。然而此後10餘年間,大批知青和茶林場職工陸續返鄉,“不沿邊不靠海”的山區小城一度人去房空、土地荒蕪。

  守着綠水青山,如何贏得金山銀山?最先謀變的是交通。

  “過去回上海一趟不容易。”首批“老知青”、年近80歲的吳一珍説,“要先到譚家橋長途汽車站等班車,前往蕪湖、屯溪再轉車,顛兩天一夜才算結束。”

  “近10年來,高速修好了,杭黃高鐵也通車了,回上海單程也就3小時左右。”黃山茶林場退休職工徐衛告訴記者,媳婦、兒子都在上海務工,自己大概一個月回去一趟,“如果想給家人朋友寄新鮮山貨,隔天就能到,省得跑腿了”。

  交通蝶變帶來人氣財氣,新變化由此發生。

  “茶文化、海派文化、知青文化是當地金名片,光是上海文旅消費的溢出效應,就夠‘吃個半飽’。”黃山茶林場所在的譚家橋鎮副鎮長王赟説,2023年全鎮接待旅客37.9萬人次,未來將繼續打造“生態農業+度假旅游”為特色的現代農旅綜合體。

  在東黃山國際青年旅舍經理吳墩蘭看來,小地方也蘊藏着大流量的可能性。

  “前幾年這裡舉辦國際越野跑賽,吸引不少外國選手參與,知名度打出來了。”她説,“現在一到暑假,來露營採茶的中小學生非常多,有時工作日也能滿房。”

  臨近正午,旅舍向北幾百米,88歲的村民羅來春在家中小院的躺椅上曬太陽。身後,“90後”社區居委會幹部邱哲煒正幫忙把老人的衣物挂在晾衣架上。4年前,上海人邱哲煒大學畢業後來到茶林場工作,與3位上海老鄉一道駐紮在此,從“老上海人”變為“新黃山人”。

  照料30多位孤寡老人只是基層工作的其中一項,巡山護茶、護林防火等工作千頭萬緒,幾個月才能回上海一趟看望家人,對他們而言已是常態。

  “這裡雖然離上海城區挺遠,但各方面都挺方便,啥也不用擔心。”一路上,當記者問起有沒有外地人主動來茶林場就業,邱哲煒説以前有幾位外地大學生想來應聘酒店管理崗位,但最後沒能成行的理由無一例外:“家裏人覺得太遠”。

  “以後應該行了。”他信心滿滿地説,“茶飲、康養、自駕游等新風口疊加,‘飛地’肯定能‘飛’得更高。” 

(記者陳尚營 馬欣然 汪海月)

新華社合肥4月16日電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