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看今日之嶺南,更加鬱鬱蔥蔥

“綠美廣東”踐行“兩山”理念新路徑

2024-03-11 12:08:0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凱星 肖思思 周穎

  水、光、熱獨厚嶺南,而嶺南也不負天地。

  一掠山河萬木生,廣東超一半國土面積是森林,綠樹濃蔭、繁花似錦,一棵棵樹木枝繁葉茂,寄託希望,見證發展;結婚時種“同心樹”,孩子畢業時種“成長樹”,考取駕照時種“平安樹”……人們愛綠、護綠、植綠,遇好事喜事多種樹,正蔚然成風。

  樹,是希望的象徵,是生命的刻度,也是歷史的見證。南粵大地牢記囑託,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牽引,奮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廣東樣板,努力探索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

  看今日之嶺南,更加鬱鬱蔥蔥。如今,雲山珠水間,參天萬木,千&&,江山如畫……

充分利用水、光、熱

億畝森林改“林分林相”

  榕樹濃蔭蔽日,木棉花火熱綻放。新春時節,行走在南粵大地,這樣“抬頭見綠,滿目逢春”的景象隨處可見。

  充分的水、光照強、充足的熱……廣東優渥的氣候稟賦,適合樹木生長。而“綠美廣東”的提出,正是充分認識、充分利用嶺南水、光、熱等氣候條件的戰略擘畫。

  數據顯示,廣東森林面積1.43億畝,森林覆蓋率達53.03%。如何充分利用水光熱資源,守護好這上億畝的森林?廣東進行了戰略思考。

  深入推進綠美廣東建設,是廣東的答卷。2023年6月召開的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專門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列入“1310”具體部署,提出廣東要在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上取得新突破。

  原來,廣東森林規模不小,質量有待進一步優化。據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林業規劃室副主任陳傳國介紹,廣東森林最突出的問題是質量不高,樹種單一、結構單薄、林分單純、林相單調(注:林分指林木的內部結構特徵,如樹種的組成、年齡等;林相指林木的層次,包括單層林、多層林等)。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大樹少,樹種單一。”陳傳國説,由此可能導致森林固碳生態效益低,生物多樣性不夠豐富,抵抗病蟲害能力弱,生態系統不夠穩定。

  以佔廣東森林面積20%的馬尾松為例,廣東現有3000多萬畝馬尾松,但其中近400萬畝感染松材線蟲病。這種被稱為“松樹癌症”的病害,目前還未被科學界攻克。松樹一旦感染松材線蟲病害,將很快死去,失去原本的生態功能。

  經過調研,廣東提出要注重以增量添綠帶動森林質量提升,突出做好林分優化、林相改善,因地制宜選種鄉土闊葉樹種,優化針闊比例,提高造林綠化質量。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已成共識。在林業專家看來,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實行林分林相改造,通過科學綠化、適地種樹,讓森林內部生態系統更穩定、外部景觀更優美,是廣東的當務之急。

  華南國家植物園主任任海認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不僅為廣東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生態支撐,也為國土生態安全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重要支撐。

  廣東省林業局局長陳俊光介紹,廣東提出到2035年,全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15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3000萬畝,混交林比例達到60%以上,森林結構更加優化,讓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森林植被成為南粵秀美山川的鮮明底色,讓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生態畫卷成為廣東亮麗名片。

  2023年,廣東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30.9萬畝,完成森林撫育提升215.1萬畝。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提高,森林結構更加優化。

  “同樣是樹,‘裏子’卻大不一樣了!”河源市林業局副局長張謙説,萬綠湖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2023年對297畝林地進行了林分優化,還在湖邊平地1公里內的低質低效林內,種植了木荷、楓香、樟樹等連片的水源涵養林,增強森林植被的水源涵養能力。在水源涵養林之外,又補植套種了紅錐、鐵冬青、紅苞木等景觀樹種,讓森林更優美。

古樹名木“老有所依”

群眾愛綠護綠蔚然成風

  在南粵,每棵樹都有故事。

  流溪河畔,鳳凰山麓。名山綠水之間,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的主樓文沁閣前,一棵200多年樹齡的格木古樹,與周邊大氣而莊重的建築群相映成輝、相得益彰。“這棵樹,是根植中華大地的一支‘筆’,是我們館的‘文眼’。”版本館工作人員如是説。

  “格木是嶺南地區一種珍貴的硬材樹種,這棵200多歲的格木,見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無論如何,我們要把這棵樹保護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領銜設計者何鏡堂説,在版本館設計之初,就把這棵格木作為版本館的一部分,納入到整體的設計規劃中。

  為了更好地保護格木,設計團隊專門將建築群的中軸線進行了調整,使古樹位於軸線偏西一側,成為建築群的有機組成部分。此外,廣東省、廣州市的園林專家還前來一起為古樹“體檢”“會診”,綜合施策為古樹復壯。

  如今,這棵百年古樹長出新芽,讓整個版本館為之靈動。在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館長張偉濤看來,版本館的使命是把中華文脈傳承下去,古樹是最好的見證。

  記者了解到,廣東有約85000棵古樹名木。為了讓這些寶貝“老有所依”,廣東為這些古樹名木一一建立了檔案和圖文數據庫。遠程視頻系統更是可以實時在線監控樹木的保護情況。此外,廣東還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嚴格保護古樹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對瀕危古樹名木及時搶救復壯,留住綠美廣東鄉愁記憶。

  不僅如此,在廣東,群眾愛綠護綠蔚然成風。“結婚時,我要和愛人種下一棵‘同心樹’”“小孩畢業時,我要帶他種下一棵‘成長樹’”“考取駕照時,我要種下一棵‘平安樹’”……人們將植樹融入到日常生活。

  據了解,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發布“綠美青年林小程序”,首批上線超過200片青年林、3萬棵樹,供全省青少年“認領”。廣東省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姚奕生介紹,廣東省直機關工委聯合多家單位,組織青年植樹交友活動,將聯誼交友與植樹護綠結合起來,既增進青年友誼,又保護生態環境。

  陳俊光説,廣東還建立起各級“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拓寬“認種、認養、認捐”渠道,廣籌社會資金支持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舉辦各類義務植樹活動6437場,參與植樹人數超56.7萬人次,植樹約213萬株,建設各類主題林210片。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既需要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改善林分林相,提升森林品質,更需要群眾參與,人人自覺愛綠護綠,植下“生態”,樹起“文明”。

林下經濟“點綠成金”

良好生態惠及更大民生福祉

  厚植生態底色、構築發展優勢。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還融入“百千萬工程”,助力區域協調發展。

  廣東南嶺,位於粵北,植被茂密、物種豐富。充足的水源、漫射光的照射,給林下的草珊瑚生長帶來養分。草珊瑚,別名九節茶,既可做茶,亦可入藥,養護成本低,市場需求大。

  草珊瑚是陳翠玲一家的“致富草”。因看好它的經濟潛力,陳翠玲和丈夫一起成立韶關乳源瑤族自治縣日楊種植專業合作社,致力於發展林下套种經濟作物。

  “林下經濟是一片藍海,種植宜地作物既有益於生態,也能産生經濟效益。”陳翠玲説,基於草珊瑚在本地的生長優勢,工人將山上的野生草珊瑚種子採摘下來,經過大棚培育,最終再回歸到山間林下種植。目前合作社種植草珊瑚總規模已經達到9600多畝。

  産業發展起來,周邊老百姓也跟着得實惠。陳翠玲説,一方面工人在合作社務工一天能掙一兩百塊,不比在外地打工差;另一方面,農戶符合質量要求的烘乾草珊瑚被合作社收購後,價格能翻三倍。如今,日楊種植專業合作社年産值已達680萬元,帶動周邊260多戶農戶增收。

  “草農”致富的背後,是當地政府和企業合力打通了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路徑,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陳翠玲説:“政府幫助我們,拓展和其他公司合作,開發九節茶袋泡茶、草珊瑚含片等産品,延伸産業鏈,讓産品附加值得到極大的提升。”

  記者了解到,過去,在廣東,老百姓外出務工比種樹掙得多,發展林業經濟內生動力不強,“靠山不吃山”,是廣東有別於周邊省份的顯著特點。

  而探索森林更大的經濟價值,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老百姓共享收益,這也是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另一個重要出發點。

  “如何盤活廣東的山林資源,激活林業資源的發展優勢,走出一條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讓綠美生態成為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也是廣東的必答題。”廣東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程偉文説。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是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牽引,也是關係廣東長遠發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如何“點綠成金”,讓老百姓“靠山吃山”,從綠色發展中獲益,至關重要。

  記者了解到,像陳翠玲一家,靠發展林業經濟帶動一方致富的例子不在少數。目前廣東正因地制宜發展竹子、油茶、花卉苗木、經濟林果等林業特色産業,擴大經濟林、木材加工、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支柱産業,促進林業一二三産業融合創新發展。越來越多村民靠好山水,過上好生活。

  廣東清遠英德市西牛鎮是“中國麻竹筍之鄉”,一個小鎮供應了日本市場上超過五成的竹筍。西牛鎮副鎮長陳偉鋒説,當地晝夜溫差大、空氣溫暖濕潤,山地與丘陵之間的一片片緩坡,正適宜麻竹生長。通過聯農帶農模式,目前全鎮麻竹筍種植面積約20萬畝,年産量達30萬至35萬噸,全鎮7000多戶、3.5萬人靠麻竹筍産業為生。

  韶關翁源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將澳洲茶樹精油建設項目作為林業産業發展提升行動之一,目前已完成3000畝澳洲茶樹種植;茂名市培植新鮮水果、幹鮮果品、中藥材、林産飲料等特色品牌産品,全市經濟林年産值達到約400億元。

  陳俊光説,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不僅能創造生態效益,還將為鄉村振興、農民增收致富創造更大的機遇。下一步將優化政策供給,着力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集體林地“三權分置”,放活林地經營權,激發集體林發展活力,讓老百姓從林業經濟發展中得到更大實惠。

  放眼廣東,從粵北山間的油茶樹,到粵西沿海的紅樹林;從城市道路兩旁的闊葉榕,到鄉間地頭的荔枝樹……一棵棵樹、一抹抹綠,昭示着希望與暖意。

  奮力走在前列的廣東,正積極投身新時代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火熱新實踐中,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廣東答卷。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7248